那样的他,宛如一朵绽放于炼狱之中的纯白玫瑰。
记者义无反顾奔向战争,直面那些炮火。
即使流弹在他身边爆炸,他依然拼尽全力护住摄影机,拍下周围让人绝望的一切。把这些残酷、不合理、基于政客利益的残忍杀戮,尽数公之于众。
在记者的努力下,越来越多人了解到战争的真相,呼吁冲突双方停止无休止的厮杀。
杀戮者感受到外部压力,第一时间不是停止战争,而是打算解决暴露战争本质的人。
按照国际惯例,战争上不应该对记者、医生、人道主义援助者发动攻击。
然而,这里哪有什么规矩?
记者感受到他们的企图,第一时间不是躲藏,而是留下摄影机,转身冲向相反的方向,尽可能离开那个平民庇护区。
电影前半段,导演描述死亡时,像真正的战争那样轻描淡写匆匆带过。
毕竟,面对现代武器,人类的生命过于脆弱。
但易景臣的杀青戏,却在正片中保留了一个长达十秒的镜头。
仿佛只要这个镜头足够长,他就能逃离自己的厄运。
最终,记者还是在远离庇护所的地方,颓然倒下。
涌出的鲜血,将那朵废墟之上的白玫瑰,染成一朵艳烈的红玫瑰。
电影院响起啜泣声,仿佛有感染力似的,连绵不绝。
早晨第一场放映结束,走出电影院的观众,心情依然无法平息,拿出手机写下影评。
影评中,许多观众提到了‘和平’‘爱’还有‘易景臣’。
各大评分网站,本来已经预定年度低分的《止战》,评分仿佛坐火箭似的蹭蹭蹭往上涨。还没到中午,已经从2。8涨到8。2,惹得原本抵制这部电影的影迷,有些坐不住。
——有那么好看吗?
——不会都是水军吧?
那批抵制者犹豫踌躇,眼睁睁看到《止战》评分一天之内突破9,终于坐不住,买票走进电影院。
看到第一遍《止战》,他们琢磨了一下,感觉越来越上头,又趁热乎再看了第二遍、第三遍……
上映次日开始,大家发现原本给《止战》刷低分的那些人,暗搓搓改了评分。
不止如此,他们还摸到易景臣的微博,打算悄咪咪删除之前发言,顺便给电影宣传来一波点评赞。
打开易景臣主页,大家赫然发现,他们的白月光压根没有给《止战》宣传,首页只有之前那条单方面宣言。
易景臣:我以后不拍电影了。
众位影迷:……
救命!这就是火葬场的感觉吗?
此后多年,无论他们再怎么道歉、滑跪、甚至哀求‘不拍电影可以拍电视’,依然没能唤回白月光。
更讽刺的是,那年国际金奖,易景臣真的凭借四分半戏份拿到新人奖。
致获奖感言时,他清晰地说:谢谢大家对我谢幕之作,给予高度肯定。
谢、幕、之、作!
先前狙易景臣的人,毁的肠子都青了。
此刻,他们才意识到:
宿命中的白月光,被自己亲手杀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