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杉军从北面、东面以钳形攻势攻向甲斐山梨郡府中一带之际,府中一带并不太平,也发生了变故。
此前,板垣家家督板垣信宪于殿岛城之战阵亡后,武田信玄并没有让板垣信宪之子板垣加助,或是已经元服的板垣信方三男板垣信广来继承板垣家的家名,反而是指认了板垣信方的女婿於曾信安来继承板垣家的家名。这就导致了以板垣伯耆守(板垣信方从弟)、上野丰后守、北原羽左卫门、都筑久大夫等人为首的板垣家重臣们极大的不满。
在板垣伯耆守、上野丰后守、北原羽左卫门、都筑久大夫等板垣家重臣们看来,板垣家可是武田家诸多庶子家之中家格、地位较高的存在,板垣信方、板垣信宪两代家督更是舍生忘死的为武田家东征西讨,到最后竟然在板垣家嫡流尚存的情况下,让於曾信安这个外姓之人来继承板垣家的家名。
只有曲渊直景、本乡八郎左卫门等极少数板垣家重臣是认可於曾信安来继承板垣家家名的。
原本,武田家在没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武田信玄此举完全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可是,如今的武田家处在风雨飘摇之际,稍有不慎就会有加速败亡的风险。
在上杉家没有发起对甲斐的侵攻之前,板垣家上下只能勉强接受於曾信安继承板垣家家名一事。
可现如今,长期驻守在甲斐北部的津金众、御岳众不是全军覆没,就是一矢不发的向上杉军投降了。
再加上武田信玄那几乎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一般的征税,导致板垣家治下的领民也出现了大量逃亡的情况。
照这样的形势继续发展下去,还没等上杉军攻至府中一带,板垣领就只剩下武士和足轻了。
为了保住板垣家的基业,以及见上杉军不断南下后,板垣伯耆守、上野丰后守、北原羽左卫门、都筑久大夫等人随即作出了他们人生中最重大的一次抉择——暗杀亲近板垣信安(於曾信安)的本乡八郎左卫门,并献出板垣家治下的板垣山城、岩下城等地,向上杉军投降。
而另一边,随着御岳众加势,以及小尾吉亲的投降,使得上杉军的兵力也增加至一万一千余军势、三千五百余阵夫。
而后,在上杉景信的统辖下,上杉军士气如虹,一举攻落了武田家的龙兴之地若神子城,并讨取自守将横地元国、横地元次(横地元国之子)等人以下一百余人。
但是,上杉景信的攻势也到此为止了。
马场信房为了避免武川众与府中一带的联系被上杉军完全切断,他先是派遣家中忍者富田乡左卫门对诹访郡进行打探,在确认了诹访郡与巨摩郡境目地带的先达城之中仅有五百余军势留守后,便毫不犹豫的率一千五百余军势对先达城进行猛攻。
上杉景信在收到来自先达城的告急文书后,不得不暂时停止对山梨郡府中一带的攻势,并派遣使者前往丹波山城、胜沼城、净法寺城等地,要求胜沼信元、加藤信厚、胜沼信就、大石定久等己方诸将暂时停止对甲斐一国腹地的袭扰,以加强守备为要。
之后,上杉景信就留下登坂清忠部一千五百余军势守备若神子城,自己则是率其余军势攻向自元寺城,意图迫使马场信房终止对先达城的攻击。
虽说今川义元向武田信玄表示自己会继续出兵对武田家进行救援,但是为了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大战,他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招募训练兵马、筹措钱财、准备粮草,所以暂时只能按兵不动。
当然,已经进驻府中一带的关口氏广、孕石元泰、一宫宗是等今川军诸将对甲斐一国的战局前景感到非常的悲观。
其中,关口氏广不止一次的遣使至骏府馆,希望今川义元停止对武田家的支援,并撤回甲斐境内的今川军。与其继续扶持已经伤筋动骨、元气大伤的武田家,还不如与上杉家达成停战和议,两家瓜分甲斐一国。
对于关口氏广的这个提议,今川义元、太原雪斋二人并没有同意。毕竟,武田家如今还是有利用价值的,只要能拖住上杉家尽可能多的兵力,那么今川家也就有更多的底气挫败上杉家对相模、甲斐两国的侵攻。
而另一边的上杉清定则是抓紧这个机会,准备联合北条氏康,向相模一国发起猛烈进攻,意图趁着今川家短时间内无法同时介入相模、甲斐两国之际,先将伊势氏亲击败,将战场的主动权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毕竟,此时的下野一国大部分已被压制,加上上杉景信、八条房繁二人所率的偏师也达成了预定的目标——牵制武田家、白河结城家、那须家等敌对大名。
加上相模一国与甲斐相比平原较多,适合大军展开。而甲斐一国山川丘陵较多,且难以将大军展开,稍有不慎还会有被切断退路和粮道的风险。
所以,清定才打算以主力大军攻向相模,一举将上杉家的影响力重新延伸至东海道的相模、伊豆等国。
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乃是战争之胜负之本。
夫天时,风雨雪露,四时更替;地利,山川河泽,皆可凭恃;而人和,则人心向背,士气高下。此三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然吾观自古以来,战争之胜败,非独在于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优劣,亦在于人心之向背,士气之高下。故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天地之间,万物生长,皆有其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皆与时偕行。然时之行,无常在,无常往,瞬息万变,不可捉摸。是故天时之行,有顺有逆,有成有败。虽曰天道无常,然亦有时运之所在。
然天时虽重要,而地利亦不可忽视。地者,万物之母,生养之源。山川湖海,广袤无垠,各有其形,各有其势。凡物生于地,长于地,终归于地。是以地利之得失,亦足以影响万物之生死存亡。
然地利虽佳,若无人和,亦难以持久。人和者,人心之所向,众志之所依。人心齐则泰山移,众志合则无坚不摧。天地之间,人和之力,足以抗衡天时地利之不足。是以人和之重要,胜于天时,胜于地利。
天地之间,万物生长,皆有其道。天时之道,在于变化无常;地利之道,在于厚德载物;人和之道,在于同心协力。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三者之中,人和为最要。无天时,无损于事;无地利,事败半途;无人和,万事皆休。
今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优劣,非谓天时、地利皆不足取,乃欲明人心之向背、士气之高下乃战争胜负之本。天时虽佳,若人心不归,亦难成事;地利虽优,若士气低落,亦难取胜;人和虽劣,若人心向背、士气高昂,亦可转劣为优。故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知者之战,非独在于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更在于人心所向、士气高昂。故曰:攻心为上,攻城次之。得人心者得天下。是以知者之战,不在于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优劣,而在于人心之向背、士气之高下。故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