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琅琊榜权谋剧 > 剧情解析介绍23 萧景琰治南北条陈国策论疏(第1页)

剧情解析介绍23 萧景琰治南北条陈国策论疏(第1页)

江左盟正在内战,此时原汴梁梁廷的许多核心官员都在对江左盟的事情表示担忧。

首先是程知忌,他认为,不论成本多大都好,一定要把江左盟消灭掉,江左盟的存在已经破坏了国家的正常运作。

“这不是成本大不大的问题,帮派永远是国家的赘瘤!悬镜司虽然报上来说江左盟定下了盟规不干杀人放火的事情,可是事实呢?方玉城在放高利贷,如果还不起就断手断脚,就算现在江左盟的人九成不犯法,可以后呢?谁能保证他们不犯法?就像历朝历代开国的官僚大部分都很清廉,可是呢?贪官朝朝有,朝朝都要杀贪官!更别说一个帮派了!”

梁帝迁都金陵之后,他选择默许了江左盟的存在,甚至和江左盟有一定的来往,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江左盟是个黑社会,官黑勾结成何体统?

另一方面,梁帝要求群臣来到江南面见皇帝,萧景琰也来了,这次萧景琰来,他可是有备而来。

萧景琰也担心梁帝会用针对性的措施去对待他。因此,他直接带着一封联名保举自己的上疏和各道节度使提供的精锐兵马三万人,浩浩荡荡地向金陵城进发。

来到金陵城后,萧景琰开始布置兵力,他让一批兵马布置在长江对岸,监视采石矶,让一批军队在采石矶后方布置,且一批军队布置在金陵城前,形成里应外合之势。

一旦梁帝要杀他,他便可以杀出金陵城,在将采石矶占领的同时迅速杀入金陵。

完成这个计划之前,北燕因为缺乏粮食,由慕容术阿牵头,慕容成玉带着一批战马来找萧景琰做生意,由于实在是缺乏粮食,北燕打算用战马来换粮食,去促成一笔交易。

促成这笔交易之后,言阙提醒慕容成玉,如果有人要拿这件事情为借口来攻击其义父慕容术阿,那么你慕容成玉第一时间就会成为替死鬼,因为你并不是一名举足轻重的将领,所有过错都可以赖在你的身上。

此时,由于受到梁帝迁都的影响,原来梁帝身边的红人都在站队,夏江作为情报部门的一把手,他选择站队誉王,谢玉已经因为汴梁禁军哗变事件失去了权势,他选择和太子一起抱团取暖。

萧景琰带着大军来到金陵,吓的金陵城的纨绔,也包括梁帝在内,不敢对萧景琰有任何的处罚措施,此时萧景琰已经是梁帝国中权势如日中天的人物。

当萧景琰带着北方将士进京后,他见到了梁帝,梁帝摆了宴席来请大家吃饭,但是大家却因为烤馕的问题,更加嫌弃梁帝。

新任的门下侍中范懿见禁军大将杨宗棠带了一大袋馕饼进了宫廷内,便开始说起了当年大家同甘共苦的时候吃馕饼的事情。

对于江南士族来说,馕饼是粗俗之人吃的东西,他们看不上,当梁帝说出了他喜欢吃江南的桂花青团的时候,北方的将士心里已经彻底不再对这个皇帝带有一丝的认可了。

程知忌写信,希望萧景琰一定要注意江左盟的问题,这种想法和萧景琰一拍即合,萧景琰便写下上疏《治南北条陈国策论疏》,带到朝廷去献给了梁帝萧选。

这里国策论疏的篇幅很大,所以我把他写成了文言文,因为如果直接按着现代文来翻译出来的话要占三章的空间。

现在来解释一下《国策论疏》的内容,为什么萧景琰要这么做,他在告诉萧选什么?

第一段,萧景琰告诉萧选

“儿臣观江南之主享国日久,于治政之心,辄志消沉。纵无暴施于民者,而居高位者不统全局,则南方之主及商贾,至于大臣宗室,多违朝体作乱。昔者侯景之乱,富者亡乎山林,抱其财贯以死,却非死于兵刃。何矣?以萧衍三十余年不听政,遂致江南民田为宗室及奸商所并,贫富日距,而本植稻谷者,自勤苦之,粮不得食,遂致巨患。”

这一段大家可能听不明白,这一段在我写的《琅琊榜史料本》里面有提及,历史上,在公元549年,候景发动了侯景之乱,当他攻下了建康(金陵)后,当地的富人全部逃入了山林,由于土地兼并非常严重,这些富人逃到山里面根本得不到粮食,因为他们的粮食早就被乱军抢走了,他们只能抱着自己的财富饿死,故而萧景琰在后半句话说:而本植稻谷者,自勤苦之,粮不得食,遂致巨患。

萧景琰在第二段发言中跟萧选指出了国家的问题所在:

“以玄宗之时,上久将兵让于节度使,国家所以制兵稍疲。后节度使据于一方,互相杀伐,不从皇命,而来一百七十年矣。时汴河尚有镇卫,唐亡以前,城邑颇完;而唐亡后,火之时作。又以顷年之天灾、民变,汴之治不益矣。儿臣疏《治汴河条陈八策疏》,以为得汴河者以平天下,运河通之,则边之民富,官财不困,节度使亦以富强从命,当治汴河之时,需防城邑火患,以防其费。以止但治汴河善者,并不可不忧於此。”

萧景琰认为,节度使分裂的情况现在根本改善不了,已经一百七十多年了,你想快点改也比较难,唐朝灭亡之前,每座城市有非常良好的管理制度,唐朝灭亡后,天下大乱,因此很多城市都出现了纵火事故,加上天灾民变,朝廷一方面要花钱治理城市,一方面又要去养育地方,造成了汴河的治理不善。

在他上疏《治汴疏》前,他一直认为“得汴河者可平天下”,汴河是联系南北经济的命脉,当汴河通行了,所有运河沿岸的州县都会富裕,只有民富了,国家才不会贫穷,节度使也会因为中央朝廷的强大而听从王命,所以治理汴河的同时必须严格防止城邑发生的火患,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接下来,萧景琰向梁帝进一步地提出自己治理国家的想法,他开始把矛头直接扭向誉王萧景桓。

“先数十年之事,王仙芝、黄巢承私盐起,以赋役太重,而兴民变。儿臣以为,今不可重徭赋,盖宿州张猛作乱,多杀以恶积财之主;而庆历效节军以饥夺河北豪强之财。儿臣愚以为私盐须止,复不可急。”

“第五琦行榷盐法,以官运、官销;及刘晏改盐政之际,改为商运、商销之法,此中多不法之商,借运官盐而售之权,或加价图利,而盐官益增,为政之冗官甚重,亦所以官而不顺国策也。彼此渔利,盐价升,民取其力渐衰。朝官行榷盐者,或依法从事,亦有不抵其利之诱,故其身贩私盐,以取豪利。”

萧景琰认为,北方因为张猛案的事情,一大批囤积居奇和私藏粮食的地主被杀,人地矛盾已经得到了充分的缓和,与此同时,庆历效节军也在河北疯狂抢夺豪强的土地,所以北方的阶级矛盾相比于此前已经有所缓和,因此必须缓慢治理私盐。

萧景琰表示:私盐的问题在于现在梁帝国行的是刘晏改革的榷盐法,也就是采用商运商销的模式,这其中有部分盐商借着出售官盐的权力,不断加大盐价,而朝廷设置的盐官不断增加,导致冗官问题存在,这些官僚彼此之间渔利,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腐败网络,在这种风气之下,即便当初有依法管理盐业的公职人员,也会被腐败侵蚀,从中获取私利。

此后,萧景琰认为,盐官的设置,不是说多设置管理盐业的官员就能了事,必须细分官吏的智能,并且设置发运使和掌握登记盐务管理的官吏,强化对私盐的监察能力。

此外,萧景琰还表示,朝廷管理盐业混乱,还在于朝廷对煮盐亭户的赋税无休止的增长,他认为:

“因当地盐业大小,以大中小三分,可置大者盐监,下分盐场,盐场以下分盐务,层层监之,密监盐之流向,可以制私盐滥矣。至于朝廷盐税岁入,多来于江南亭户,自本朝以来,亭户煮盐,既而官府取之,计各亭户人数及亭户盐产量课之,后计其比例税之。江南富足,如谓钱塘等,计一斤盐六钱;而此非朝廷常赋,自渝贼、燕奴侵中国,朝廷常扩征亭户之税,亭户本自负盈亏,故愈为难矣。”

“先是朝廷数增盐税,所致亭户大逃,尤以滑国旧地为甚,此象久之。因张高缘故,朝廷治江南产盐久无作为,故江南私盐泛滥,官盐滞销。今儿臣看来,朝廷更此做法:以当地户口计贫富从而强售官盐,又将官盐远销内地。远者贪之,则于盐中大加泥沙,百姓苦其久矣。”

最后,萧景琰表示,一定要完善好法律制度,目前为止是没人在盐业方面制定法律的。

萧景琰自己写了一份汉唐盐法的研究给萧选看,朝廷大部分大臣表示许可,当然萧景桓已经是满头大汗,因为这份上疏没有一个字提到他,但是基本上每一句话都是杀人诛心,以后朝廷要找麻烦只会往他身上找。

这里我设定了萧景琰决定使用盐引改革,这实际上是宋朝中叶以后的改革了。

接下来,萧景琰向梁帝指出朝廷以后的大方向:治盐为主、其次内政、再次边防、最后藩镇。

这个意见梁帝也没法反驳,因为按照现在梁帝国的经济状况,只能先把经济弄好,再去考虑削藩的事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