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吟许久,他终于冷哼一声:“你小子,究竟打的什么主意?”显然,他已怀疑陆羽猜到了什么。
“臣只是力有不逮……”陆羽依旧不改话术。
同样的话,朱元璋当然不想再听第三遍,他倏然抬手,打断道:“这话莫再念了……”
蹙眉想了想,他又叹了口气,似是做了番心里斗争,最终说道:“也罢,这应天府尹一职,确是个得罪人的差事,你不愿干也就算了……”
陆羽什么性情,朱元璋再了解不过,他当然不会相信,陆羽是因“力有不逮”而辞官。
结合陆羽此刻表现,及前阵子发生的事情,朱元璋有理由怀疑,陆羽是感觉到了什么,这才想远离争权漩涡。
事已至此,朱元璋也没有太多办法。
陆羽这人恣意潇洒惯了,当真不准他辞官,他说不准撩了挑子便走,届时,局面怕更难收拾,因此,辞官之事,他轻而易举便答应了。
但同意辞官,并不代表要放他陆羽离开,难得抓了个能人干将,轻易放走简直暴殄天物。
见朱老板终于批准了,陆羽心下松了口气,正欲拱手谢恩,可朱元璋却话音一转道:“咱虽然允许你辞去这应天府尹的职位,但是你也不能无事可做,整日呆在家里吧,正好国子学那边差个司业,你就去担任吧!你也不想自己的一生所学被埋没吧!”
陆羽本想拒绝的,但朱元璋最后那句话却让他心里一愣,自己当初愿意出仕,不就是想着改变一下历史吗?
如今自己虽然不愿意参与这皇权与相权的争夺,但国子学也无疑是个好去处,可以将自己所学的东西教授出去,这无疑也是另外一种方式改变大明。
而且看朱元璋那样子,也不会轻易放自己走,去国子学教书,也算是最好的差事了。
最终,陆羽点了点头,表示同意,随即朱元璋当即挥了挥手,示意他可以离去,陆羽也行了个礼,转身离开。
可当他走到门口时,脚步一顿,终究忍不住回过头去,看向朱元璋道:“陛下,权力与职责,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人揽尽天下大权,便要承担天下重担,而这副担子太过沉重,远非一人之力可以担起。
陛下确有远超凡人的精力,或可担负起如此大任,但百年之后,陛下的继承者未必有您这样的能耐,到那时,承担不起如此重责,终究需要其他人来分担,而陛下辛苦攒下的权力,也会随着这重担一齐分担出去!”
陆羽的话虽然隐晦,但核心要义已点得十分明白。
朱元璋一听便知道他这是在劝诫自己,莫要过分追求大权独揽,很显然,自己将要做的事情已经记录在了历史上,他才能知道,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皇权对相权的胜利,至于后面的话,他虽然有些忧虑,但觉得自己既然已经知道了,定能找到好办法。
“咱知道了!”略想了想,朱元璋摆摆手。
陆羽长叹口气,朱元璋对权力的渴望已近乎疯狂,实难劝服。
他朱重八确是精力过人,能不靠宰辅就担起这治国重任,可他却没想过,他身后的朱家子孙,绝没有这般能耐。
历史上的朱家王朝,即便没有宰相,终还是出现内阁这样的权力机构,来承担宰相职责,而这内阁与皇权之间的争斗,也一直贯穿整个大明。
君不见,后面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其权力不比胡惟庸大吗?若不然,岂会让万历皇帝忌惮,只有在他死后才敢于去清算。
你朱元璋以为,取消了宰相一职,便能永保你朱家子孙大权独揽?
陆羽言尽于此,已尽了最大努力,既然人家不肯听,他也无心再谏劝,朝朱天子拱了拱手,转身大步走出武英殿。
“咦,陆先生?”
陆羽刚刚离开,朱标便一脸好奇地走了进来,随即朝朱元璋问道:“陆先生怎么来了,他方才神情……似乎不大对劲……”
朱元璋此刻还沉浸在陆羽最后那几句提点中,闻言收拾心情,摆手道:“他过来辞官的。”
“辞官?”
朱标大吃一惊,回头看了一眼,没见着陆羽的身影,忙又迎到朱元璋身边道:“陆先生怎好端端的要辞官呢?”
“这小子精明得很,显然是嗅到了什么危险……”朱元璋冷哼一声,斜眼道。
“危险?”朱标听得迷糊。
好端端的,哪来的危险?难道是……应天府执掌京都,会得罪京中权贵?
朱标不知就里,当然会错了意。
可不待他细加追问,朱元璋又摆了摆手,将话题岔了开去:“不过你也不必担心,咱老朱家的官,可不是那么好辞的,咱已让他去国子学当司业了。”
听到这话,朱标终于松了口气。
国子监虽是个闲职,毕竟紧靠朝廷中枢,又是教书育人的清贵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