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兵事乃是政事的延伸
武将们相视一眼,纷纷行礼表示赞同。
“臣等无异议!”
武将们暗自冷笑,觉得陈平安是不自量力,因为将门这东西,也是靠传承的,读书跟当将军没什么必然联系。
何况,就算是读书。
不会有人真以为,就捧着定下的几本书死记硬背就行了吧?
疯了?
事实是,除了最基础的几本典籍外,还要看历朝历代各个儒家大手子的注解等等,还要练文章做策论……
同理,行军打仗也是如此。
绝对不是说,看几本兵书就能当将军的!
行军之中,带多少兵,对应要多少粮草、驻扎在哪里、怎么安排扎营巡夜、怎么隐藏大军痕迹……
等等!
而这些,兵书上是基本没有的!
也因此。
无论哪一国,将领多是出自将门世家。
如果是从底层爬上来的,就绝不可能年轻。
因为军中的很多东西,就足够底层出身的士兵学上很久了。
陈平安能有如此智谋,已经实属不易,不太可能还精通兵事!
龙椅上,武帝手指轻敲着龙案,不一会儿就有了腹稿,让人拿来笔墨纸砚,当场开始出题。
武举不同于文举。
因为哪怕出身将门世家,通常而言,武将的学识也是远远比不上文官的。
因此武将的笔试是不需要太难的。
在建朝末期,甚至于都不需要像文举一样考策论,只需要从武经六书中,默写出指定的一段就足够。
由此可见武举文试题的难度之低!
当然,这是前朝末期的事,到了本朝,难度又重新提了上来。
即便如此,也并不需要武将写的多么天花乱坠,文章只要通顺一些,稍微过关即可。
主要看的,还是武将的指挥才能、个人武艺、对兵书的理解。
武帝下笔飞快,很快写出几段武经六书之中的原文,只是留下一些空余地方,让陈平安补上前面或后面的余文。
最后则是一道大题,需要陈平安以策论作答。
武帝不假思索,直接写道:“以我大胤当今之势,应行何种兵道?”
武帝并未从武经六书中出题,而是直接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