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残阳百度百科 > 第二十二章 流放来的犯人(第1页)

第二十二章 流放来的犯人(第1页)

正当东山堡练兵如火如荼之际,接到了上峰发来的公函,要求安置朝廷流放犯人100人,消息传来,堡内众人一片哗然。

“流放的犯人都是老弱病残,送来后要吃要喝的,要一大笔开销啊。”负责物资买卖的刘德倍感压力倍增。

“是啊,无非就是看我们东山堡好欺负,把人家不要的都塞过来了。”高葛满脸的不爽。

“大家别吵,听听阿信怎么个想法。”不知不觉中,大家已经把赵信当成了全堡智谋担当,哦,事实上也是,唯一一个秀才。

“我想请问大人,这批流放的犯人都是什么底细?哪里来的,因为什么情况被流放的?”赵信一句话就问出了关键。

“公函里说的很模糊,但送信的人我认识,他说好像是京城爆炸案中的犯人,不少都被砍头了,还有很多流放到了岭南,更惨,到我们这里的算运气好的了。”

“堡主说的内容,我们可以简单的理出两点关键内容,这批人是来自于京城,到底是老百姓还是技术骨干?如果有技术骨干,到底是什么方面的技术骨干?我们东山堡现在百废待兴,除了制盐什么都不行,如果万一哪天盐路受制,岂不是又要回到以前食不果腹的日子?”赵信耐心的跟大家解释其中的厉害。

“信哥说的有道理,咱们太缺人才了,有了人才才有未来,我支持收下这些人。”牛力率先支持。

“呵呵,也不能盲目的收,万一都是黄花大闺女还好了,正好给堡内的兄弟张罗媳妇,可要都是七十多的老太太怎么办?接来人人认个娘吗?”

“哈哈哈……”大家都被赵信逗乐了。

赵信说干就干,第二天就赶赴文登,首先是向李成旭同知大人表达了谢意,然后上报了自己的出征剿匪准备工作与大致什么时候要去出征。(跟后世一样,你做什么跟自己老板肯定要多请示多汇报,一来呢,表达了你对他的尊重,二来呢,万一要是事后有个纰漏,也好有人背锅啊,你们说是不是?)

李成旭首先是对赵信等人雷厉风行的态度表示了高度认可,同时对他们的动员准备工作表示满意,但是其他么,他只能呵呵,要剿匪你们自己去,兵我是不会派的。

赵信也知道不可能获得什么支援,所以就把话题转到了流放的犯人安置方面了。

“噢,这批人啊,我了解的,今年5月底的时候,王恭厂附近爆炸,据说现场死了几万人,圣上震怒,抓了不少人,这批人没掉脑袋就算不错了,”李成旭看了一眼赵信,“赵信啊,这事你要感激我,我知道东山堡缺人,这不就给你们送人来了么?这次都是青壮,是可以派用场的。”

赵信一听,李成旭居然还会为自己考虑?不过他转念一想,且不说他的话到底有几分真假,就算都是青壮,自己还缺青壮吗?所以他赶紧接话:“大人对卑职的情谊,卑职牢记在心,待日后东山堡有所改善,定当重谢,”说着赶紧从怀里摸出一百两银子的银票,“大人莫嫌弃,这只是卑职和赵大人的一点点心意。”

李成旭顺手接了,其实他也知道东山堡穷,有一百两不错了,(其实他哪知道东山堡现在已经大变样了,这是后话)“赵信啊,好好干!”

“卑职还有个请求,卑职不需要青壮,卑职想挑选一批有学问的人,堡内不习教化,斗大字不识者比比皆是,长此以往,岂是天朝气象?”赵信说出了来意。

“噢?有学问的都比较老了,可是光吃饭的嘴啊!你可要想清楚,那是刑部送来的犯人名单,你自己挑一些吧。”李青松拿了银子,自然也要好说话,反正是犯人,给谁不是给?

赵信一阵狂喜,正要去拿名册,“不过你的要求我满足了,你要给我顺带解决妇孺200人。”

赵信回来后,大家赶紧问弄来了多少人才?赵信苦笑着问大家,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们要先听哪个?

“哎呀,我的信哥,你怎么吊起了人的胃口?快说,先说个好的。”侯勇先急了。

“好消息是这次李大人给了我名册,我挑出了好几个火药师傅,还有几个工匠。”

“哇,这个好,火药是咱们大明军中利器,有了火药我们就能做很多事情了。”赵权见过火药的威力,顿时激动起来。

“坏消息是啥?”牛力倒是比较镇定。

“坏消息就是李大人又给我们加了200妇孺,准确的说,基本都是老太太加小孩子,后来在我好说歹说之下,小孩占了多数。”

听完赵信说的,大家一片死寂。凭空又多了这么多张嘴,孩子是好的,是东山堡的未来,可眼下粮食吃紧啊。

“大家也别想这么多,也许出去剿匪能缴获不少粮食呢?走一步看一步吧。”

流放人员送来的很快,这也难怪,留在谁手里就要多消耗粮食,还不如早点送出。

赵信等人仔细清点登记,并对入堡人员进行了全面的身体消毒,现在医疗条件差,每个人进来后都要冲个澡,这个是最起码的消毒方式了,至于天花霍乱等传染病,那只能看天意了,毕竟赵信也不是医生。

登记下来,火药技师居然有11人,而且年纪都才40几岁,各类工匠20多人,其他就都是老人和大量的孩童,当然年轻女子也有一部分,姿色都比较一般,好的估计早就被他们挑走了。赵信等人审视着这些外来人员,估摸着大部分都是罪臣的家小,看了委实可怜,不过眼下最重要的是要给他们住所和解决吃饭问题。

“看来出征剿匪迫在眉睫,要出去打粮啊!不然大家要喝西北风了。”赵信喃喃自语。

(也许在这里有人会问:“不是卖了很多海盐吗?有钱还怕没粮食?”这里我要解释一下,虽然赵信他们卖盐确实可以得到不菲的收入,但实际上他走的是薄利多销路子,一斤才挣8文钱,还要扣除运输出去和制作海盐的人力成本,估计一斤大概是4文利润,东山堡一个月产量大概是3000石,乘120,差不多就是36万斤盐,其实也就是每个月2千两银子进项,堡内这么多丁口,买粮食也够呛啊,还要买武器,不然也不至于孝敬上官才100两,实在是入不敷出。)

喜欢明末残阳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明末残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