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们基本都挨过饿。
之前卖粮食是为了缴纳赋税。
现在没了赋税压力,他们会把粮食死死攥在手里,以应对可能到来的灾害。
在他们眼里,粮食和命一样重要。
其实只有崇祯知道,大灾年缺的不是粮食,而是良心。
局部缺粮确实存在,但总体来说粮食是够吃的。
大部分时间缺粮食都是人为造成的。
例如有钱的有权的囤积居奇。。。
就像几百年之后的某个时间段缺药一样,都是人为因素。
看着一脸愁容的方岳贡,崇祯也犯起了难。
农民不卖粮,朝廷就买不到粮食,边军就没饭吃。
没饭吃就没法打仗。。。
这种连锁反应是致命的。
“诸位有良策吗?”崇祯看向在场的大臣。
有人站出来说道:“臣以为应该尽快恢复征收赋税,只有这样才能迫使百姓卖粮。”
“胡闹,陛下一言九鼎,免除赋税是爱民之举,怎能半途而废?”有人反驳。
“那你说怎么办?总不能强买吧?”
“事已至此只能这么做了,给地方官员摊派任务,他们肯定有办法。”
众人议论起来。
崇祯在心里叹了口气,对大明朝地方官员的遭遇表示同情。
这也是京官与地方官矛盾的由来。
制定政策的京官开口一张嘴,下面的地方官能跑断腿。
“陛下,臣有话要说。。。”李邦华忍不住站了出来。
事关边军粮草,国之大事,不能不管。
满朝文武见李邦华站了出来,纷纷停止议论,看向这位七旬老叟。
崇祯有些欣慰:“李阁老请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