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纪念屈原,这个说法在南北朝就已有之,隋唐以后渐渐流传。最早载于南朝梁吴均所编《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至此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一)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一生不屈不挠、忧国忧民,为了楚国的富强,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屈原所处的年代,正是秦、楚、齐、赵、燕、韩、魏七国争雄的时候。那时,屈原的祖国楚国国土面积最大,但礼崩乐坏,存在许多不公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庞大、守旧的贵族集团不劳而获,消耗着大量的国家财富。
秦国是七国之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在名士苏秦、公孙衍实行合纵联盟抗秦的倡议下,楚怀王当纵约长,楚、韩、燕、魏、赵五国于公元前318年发起合纵联盟抗秦的函谷关之战,但各国虚情假意、争相自保不战而退的失败经历,让楚怀王和担任左徒的屈原都意识到,"合纵"不能真正改变楚国命运,唯有楚国自己强大起来才能真正抗秦。于是在楚怀王的支持下,屈原开始着力于楚国图强的变革。
屈原明白,楚国变革肯定会触及贵族集团的核心利益,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对、陷害,将影响自身安危甚至生命。楚悼王时期的吴起变法,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就是前车之鉴:吴起变法,吴起被射死;商鞅变法,商鞅被"车裂"。这些残酷的现实问题也一度考验着年轻的政治家屈原。
何去何从?
在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下,屈原毅然决定,依靠楚怀王的支持,直面现实,冲破困扰,倾力治国,实行"美政":
一是以民为本,鼓励农耕,让农民有盼头、奔头和念头;二是增加赋税,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集中君王的权利,国家日事政务交由忠诚的大臣来管理,实现国富国强;三是健全法令,修明法度,依法治国;四是任人唯贤,不分贵贱,反对世卿世禄,真正把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充分发挥贤臣才士的作用;五是明赏罚,禁朋党,反壅蔽,强军备,移风易俗;六是对外联齐抗秦。
这就是历史上昙花一现的"草宪变法"。草宪变法施行后,取得了显着成效,楚国国力得到增强。不过,遗憾的是,草宪变法真正施行的时间不长,一开始就遭到以公子子兰为首的旧贵族集团强烈反对,大肆攻讦下,上官大夫靳尚谗言奏疏,立场不坚定的楚怀王退缩,改变了之前强楚的愿景,不再支持屈原。不久,楚怀王罢黜了屈原的左徒职务,改任屈原为三闾大夫,流放汉北。
屈原被放逐后,依旧保持着忧国忧民的心,不屈不挠地坚守着,希望得到楚怀王的召回继续实施变法图强。
秦国看到屈原被流放,认为破坏六国合纵联盟的时机已到,遂派名士张仪游说离间六国。张仪到了楚国欺骗楚怀王说,楚国如果与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的土地。还担任着三闾大夫的屈原闻讯后,力谏楚怀王勿上张仪的当。但贪心的楚怀王相信了张仪的鬼话,信以为真地一面派楚使去秦国受地,一面派人到齐国辱骂齐宣王。齐宣王大怒之下与楚绝交。楚使在秦国三个月未见到秦惠文王,待齐与楚绝交后,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从某地到某地,广袤六里,赶紧去接受吧。楚怀王大怒,派大将屈丐等人领兵8万兴师伐秦,结果在丹阳一战中大败,汉中郡沦陷。
楚怀王看形势不妙,只好召回被流放的屈原出使齐国去缔盟修好。秦国害怕齐楚联合,又派张仪二次游说楚怀王。张仪又欺骗楚怀王,说,秦惠文王愿意分汉中之半,与楚和好;另一方面又用重金贿赂楚国权贵靳尚、宠姫郑袖,周旋于楚。刚直的屈原出使齐国回来后向楚怀王直言必杀张仪时,张仪已悄悄回秦。时年30岁的屈原也因此受到楚国权贵宠臣的排挤打压,渐渐又被楚怀王疏远。不得已,屈原转向设坛讲学之路,艰难地牵挂楚国,渴望楚怀王清醒过来让他东山再起振兴强楚大业。
屈原在郢都讲学6年期间,楚国贵族集团当然没忘记整治他,不断地向楚怀王进谗言。忠奸不分、左右摇摆的楚怀王就在屈原反对屈辱的楚秦"黄刺之盟"下,第二次把屈原流放到汉北和沅湘流域。这次屈原被流放,从公元前294年,到公元前279年,长达十六年时间。
屈原41岁时,秦楚两国发生了一件事,派往秦国当人质的楚国太子横,与秦国一大夫因私事发生争斗,一气之下,太子横杀死大夫后因惧怕秦昭王怪罪,私自逃楚,旋及导致原本脆弱的秦、楚关系瞬间恶化,天真的楚怀王意欲亲自赴秦商谈。屈原闻讯后十分担心楚怀王安危,不顾自己已被二次流放无权理政的窘境,再次上书力劝楚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但楚怀王在公子子兰等权贵们竭力怂恿下,没有听从屈原的建议,执意前往秦国,楚怀王刚到武关,即被扣押送往咸阳,三年后被囚死于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秦、楚因此绝交,楚太子横继位,称楚顷襄王。屈原仍被逐放之中。
公元前293年,秦国攻打韩国取胜后,威胁楚顷襄王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希望你整顿士卒,得以痛快一战。楚顷襄王犹豫不决。47岁的屈原闻讯后再次上书谏言,以楚怀王客死下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向楚顷襄王建议:卧薪尝胆,合纵抗秦,徐徐图兴楚国大业。软弱的楚顷襄王害怕秦国,最终没有采纳屈原的意见,选择了割地求和向秦示好的昏庸之路,之后逐渐走向没落。至此,屈原更受冷遇,再也没有用武之地。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楚顷襄王只得狼狈地弃城出逃。屈原拒绝了去秦国仕秦的邀请,心情极度苦闷,在报国无门、完全失望下,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抱石投汩罗江自尽,以身殉国,时年62岁。
这就是刚直不阿、宁死不屈的屈原,他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让人钦佩。世人记住了他,因为他的祭日正好是端午节这一天,于是端午节就有了纪念屈原的说法。
(二)正直高洁的人品
不妨从屈原的生平说起。屈原,名平,字原,又字灵均,公元前340年出生于丹阳(即今天的湖北省秭归县)贵族家庭,祖上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屈瑕原本是熊氏,据说是因为当年的封地叫"屈"而以之为氏。至于先秦时代姓与氏的区别,不是本文叙说的话题,暂且不表。只道屈原既来自于王室,属楚王的本家,自然身世显赫。
然屈原并没有因为这一高贵的出身而耀武扬威、目空一切。这在先秦讲究出身的时代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