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遗种镇 > 第四十六章 购药(第2页)

第四十六章 购药(第2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时间,赵言空闲了下来。

他此行不是以第三小队成员的身份在执行任务,而是以自由人的身份在捞外快。所以前天温德已经郑重通知他,按照惯例,他的日薪将被减少到一百五十美元一天。

对此,赵言不以为意,有这个时间,正好可以处理一下自己的私事,他可没有忘记自己来印尼最大的目的。

第二天一大早,赵言驱车前往市区。

雅加达,东南亚第一大城市。这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对比极其强烈的城市,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乱”。

随处可见的低矮瓦屋掺杂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之间,柏油大道与青石小巷交叉纵横,而金碧辉煌的高级酒店与高科技中心就坐落在嘈杂拥挤的村庄不远处。

整个城市犹如一张半成品的现代抽象画。

赵言的目的地是位于雅加达北面滨海地区的旧城。那是雅加达的商业中心,拥有东南亚最大的各类专业市场。

天还没亮,中药材市场就已是人声鼎沸。整个市场来往的,摆摊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华人。这也很好理解,除了华人,没有哪个种族会相信一些草根、树皮,甚至各种虫子的尸体之类的东西掺合在一起能够治病。

虽然这些年来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广中医、中药,但所起的效果微乎其微。无法从科学的角度解析它的机理,那么它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学的光环,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东南亚和非洲的某些国家,它甚至被当作巫术般的存在。

赵言顺着如潮的人群一个摊位一个摊位的察看着各种他需要用到的药材。

通过手捻、辨色、闻味、咀嚼,赵言仔细确认各种药材的真伪和年份。

熬药,是一门极为讲究的学问。绝对不是简单的将各种药材一古脑儿的放入砂锅,然后三碗水煎成一碗那么简单。它需要煎药的人深悉每种药材的特性,明白其在每一道药方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君臣佐使的先后顺序依次放入。并严格控制火候与时间。

放在过去,一名合格的中医,没有三年以上的熬药经历,师傅是不会放其独立开方子的,更别说单独执业了。

特别是熬制如赵言这般新研制的药物,更是需要研制者亲历亲为。因为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得要研制者亲自摸索。

离开人头攒动的市场,赵言长长的呼出了一口气,里面的空气实在太混浊了。

赵言心情很好,他所需的各种辅药在这里都能找到。材质、年份,也都符合他的要求。那么剩下来的,就是寻找主药和联系一家合适的制药厂了。

这里只是一处低端药材的集销地,胜在量大。名贵的药材则是没有的。那需要赵言去另外的一个地方。

但是很快,他的好心情便没有了。他的车,不见了。

在这座鱼龙混杂的城市,作为一名外来者,他的车子如果在当地丢了,那就是永远丢了,再也没有找回来的可能。报警这种事情,只能是个笑话。

赵言不死心的沿着市场周边又转了一圈,终于确定了一件事,他的车的确是被偷了。

时间不等人,他还有别的事要去做。无奈之下,赵言只好跳上一辆在街边等客人的三蹦子,去往他此行的第二个目的地,班芝兰大街。

这是一条长仅三百米的街道,就像蜈蚣的主干,以它为中心,有着四通八达、密如蛛网的胡同小巷,从表面上看,与旧城区的其它街道没有什么不同。但它还有另外一个大名鼎鼎的称呼。

“唐人街”。

这里是印尼最早的华人聚居地,也曾是当地最奢华的购物天堂。如今早已繁华散去,沦为了一处普通的华人街区。

只有在传统的华人节日,如中秋、端午、农历新年,满大街充斥着月饼、粽子和各种吉祥物时,人们才会想起它的名字,它曾经的繁华。

三蹦子在狭窄的街道中别扭的穿行,路两旁不时出现带有明显火烧痕迹的空置房屋,无声的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那段悲惨历史。

车子在一处典型中国式建筑的门外停了下来,这里就是赵言此行的目的地,“本草堂”。

这是一家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专门出售各种珍稀药材,在业界,是一块大名鼎鼎的金字招牌。

谁也弄不清它的老板是谁,只知道它在当地有着极大的势力,就连当年席卷全国的那场大暴乱中,也没人胆敢冲击它的店面。

进入店堂,就仿佛穿越时光,进入了三十年代的香港老电影。

咯吱作响的吊扇,老式的留声唱片机,明式花梨木的博古架,一股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不看外面的门面,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到了一家小型博物馆。

一名身穿唐装的中年店员热情的迎了上来,听明赵言的来意后,将赵言带到中堂座下,沏上一壶热茶,请赵言稍待,然后匆匆离去。

不大一会儿工夫,那名店员将一个木盒放在了赵言的面前。戴上店员提供的一副白手套,赵言轻轻地打开盒盖。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株芦、艼、纹、体、须,五行俱全的人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一株人参来说,如此体态,再加上小拇指粗细的本体,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宝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