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靖康太子赵谌 > 第167章 三条改革意见(第1页)

第167章 三条改革意见(第1页)

很显然的是,宰执们对这种情况,还是有一些接受不能的。

通过抓阄选出代表还是显得太儿戏了。

“实际上这也只能是临时的做法,各位都知道,虽然地方官是朝廷委派下去的,而且在一个地方治理不会超过三年,这避免了他们和地方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然而吏员都是本地的,这些人深入本地,如果从这些人里挑选代表的话,他们就能够根据自己的利益,操控地方官的政绩好坏,这样一来,岂不是朝政反而被这些人所把控?在拥有大量出色的地方官吏之前,我只能这样做,而且也只是试验,试验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正好可以慢慢的改正。”

赵谌这样解释了之后,宰执们才算是认同了一些,毕竟特殊时间的临时举措,就算过分一些,也正常。

“吏员都是本地人,这个其实很难解决,毕竟官员宦游问题不大,吏员的收入本来就少,让他们去异地担任职务,确实有些为难。”李纲感叹道。

李纲并不是不通实务的文臣,实际上他在地方上也做了很多年,知道吏员这种生物,确实不能离开本地,可是本地为吏,也确实能够盘根错节。

任你官清似水,也抵不过吏滑如油。

这就是现实。

实际上就算到了现代,各地的公务员系统,大部分还是本地人担当,要让他们去别的地方任职,也确实不太现实。

“所以,我们改一改官员提升的规则如何?”赵谌笑着看了看宰执们。

宰执们再次愣住了。

官员提升的规则?太子你这是要闹哪样?

实际上宋朝的官员提升其实还是不怎么讲规矩的,虽然科举大兴,能当大官的都是科举出身的官员,然而在升级上面,却有些随心所欲。

宋徽宗提拔的那些幸进官员就不用说了,比如高俅这种几年就做到全国总司令的,不过那个毕竟是武官,和文官升级不是一码事。

而宋朝文官的升迁,核心就是两个点。

第一,考核还是很复杂的,比如考课、磨勘、改官、荐举、叙迁、差遣及除授等等,而且外调内调等等,对官员还是很能锻炼的,所以从北宋到南宋,很少有真正平庸的官员能升到高位上。

第二则是……真升迁起来,能非常的快。

主要原因就是考核随心所欲,比如官员的提升是掌握在少数权臣手里,完全可以做到一言以决,而且升迁很多时候没有一定之规,运气好了就是平步青云。

就拿李纲为例子,他考上进士之后,是一个从八品的镇江教授,三年后进入朝堂,成了从七品的监察御史,表面上升得不快,然而御史言官本身就是很好的镀金职位,因为直谏,被罢了言官的官职,反而升了一级,成了正七品的部员外郎,过了几年因为上书触怒了执政,被直接贬到沙县当了个管税务的小官,等于是一撸到底,成了从九品。

可是因为他上书得到当时宰执之一的欣赏,没去几天就直接被提拔成了五品的知州,过了一阵入朝,成了从五品的太常少卿,接下来就是金人南下,他先是被提拔成四品的侍郎,然后殿前奏对成了二品的尚书右丞,这就是直入宰执行列了!

虽然是非常时期,李纲的情况也比较特殊,然而也证明了,大宋官员要升职,也是非常随意的。

这就形成了冗官的局面,动不动一个高官就那么放着,也没有事做,光拿钱不干活,就是因为升职太快太容易,而降级吧,又不太好意思,以至于高官满地走,三品不如狗。

要知道大宋的官员品级提升,那代表着的就是极其丰厚的俸禄增加!

再比如秦桧,他进士及第后,从一个八品的教授到三品的御史中丞,总共才花了十年的时间!

放在后世,就相当于是一个地方科级干部,十年时间就当上了省部级的高官——谁敢想象有这样的火箭干部?

官员提拔太容易,自然就不会太珍惜。

“第一,官员的职权要分明,现在官员数量太多,而且很多职权重叠,搞得谁负责什么都不太好办,职责一定要明确,这样在自己的位置上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是好,做到什么是不好,才能一目了然。”

“第二,官员的升迁要有规矩,不能随随便便的提升,有的职位专业性比较强,比如户部,就不能让不懂算学的官员去担任,比如兵部,就不能让不懂军事的官员去担任,比如工部,起码要对算学和制造有一些了解的官员才能去做,是不是这个道理?而其他的职位,积累了足够的功勋或者是年限,才能决定升迁、平调甚至是贬官,要有规矩,而不是随随便便的就能作出决定。”

“第三,吏员也要有上升空间,异地为吏困难,异地为官,就不困难了,如果吏员可以升为官员,他们有了盼头,还会一心只想着给自己捞钱吗?总归会做得好一些。同时科举出身的进士,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当官,也可以去当吏员,没有实务的磨练,当了官员,能治理好吗?一个只有理论知识的官员从一开始就主政一个县,他能不出问题吗?我朝进士一般是从县教授、主薄、县丞这些岗位上做起,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不经历州府,如何能掌台阁?”

赵谌说的这三条,让大伙儿都有点懵逼。

但是仔细一听,很有道理啊。

大宋朝三大弊端,冗官、冗费、冗兵,说起来大家都知道,可是积重难返之下,就算有人想改,却也感觉不好下手。

而如果从现在做起,先是明确职权,然后是定下升迁的规则,最后打通官吏之间的通道,还真有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升迁慢了,升迁难了,支出的俸禄什么的,都不会再迅速增加,等到那些高官慢慢的告老还乡,俸禄上的支出,自然也会相应减少。

而明确职权,对大宋这些基本上还有一些政治抱负的官员来说,本身也是一件好事,不然升迁全凭上意,大伙儿拼搏,也没什么劲头啊。

至于官吏之间打通渠道……只要进士将来是从吏员做起,那有什么问题?反正现在进士一开始做的主薄教授这些八九品的官员,严格来说和吏员区别也不大。

喜欢靖康年,这个太子超勇的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靖康年,这个太子超勇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