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宋士成中山大学 > 第69章 陕西(第1页)

第69章 陕西(第1页)

陕西,京兆府,知府衙门,春寒料峭,夜深人静,衙门后堂依然灯火通明。

王伦仍然伏于桌案之上,仔细翻阅着眼前的一堆文籍。陕西如此之大,百废待兴,他来到此地,可不能毫无收获。

屯田营田,未雨绸缪,打通河西之地,开拓西域。

这是他离开前,王松对他的谆谆告诫,他也是记忆犹新。

陕西是中原的西部屏障,而河西,则是陕西的西大门,不拿下河西,又如何稳固中原。

陕西地大物博,光是关中平原,就有三千万亩以上,自古灌溉发达,盛产粮食,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唐时曾是中国的鼎盛时期,也是关中最繁荣的时期。

靖康元年,金人南下之前,长安城垣虽比唐代大大缩小,但人口仍有十几万,居民习俗之移,仍不失故都之风。虽受契丹、女真族侵扰,陕西人口仍达到300万以上。

金人南下侵宋,连年战争,陕西人口大幅度下降,关中仅存一百来万,连唐天宝年间的一半都不到。尤其是陕北之地,由于是宋夏、宋金经常交兵的场所,人口减少尤为严重,除紧邻关中的地方有少量人口外,基本只有军队,百姓寥寥无几。

仅仅几年,战火连连之下,陕西已经失去了将近百万的人口。

一些偏远之地,曾经水源充足,人烟稠密,土地肥沃。到了现在,因为战火,处处断垣残壁、杂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

朝廷大军陕西的大败,不但失了人心,就连陕西未来几年的赋税也挥霍一空,留给宣抚司治下的,完全是一幅烂摊子。

“关键是垦荒啊!”

“土地分给百姓们,自由种植,人人吃饱肚子,一改兼并之弊,还要准备西征的粮草。”

想起离开前王松说的话,王伦眉头不由得一皱。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王伦眉头紧锁。曹孟德之行,遗珠惠普,他只要拾人牙慧,步先贤之履迹就行了。

“只能是士为知己者死了!”

王伦苦笑了一下。自从认识和跟随王松以来,他的人生际遇可谓是翻天覆地。也许将来,他王正道可以和王松一起,青史留名。

“想的还是太多了,先解决眼前的诸般琐事再说。”

和他当年在河东屯田、营田时相比,现在的条件,可要比原来好多了。

不用说器具齐全,全部由河北输入,就连用于耕种的牛马,也是大有富余。王松从军中给他拨了一千多匹驽马,又从河北给他调了五百余头耕牛,万事俱备,不欠东风。

最重要的是,当年他在河东屯田时,培养的一大批的垦荒民政官员,其中很多人跟他一起来到了陕西,有了这些老部下,心里面当然安稳多了。

再加上历年征战,五万多的战俘被派过来垦荒,也算是有了一个有力的备注。

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了陕西农垦司,由原来河东农垦第一司的司长安大富担任总司长。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丈量田亩,土地归官府管理。

王伦明白王松的想法,趁着陕西被打得一片稀烂,彻底割除土地兼并这颗毒瘤。

“陕西农垦司总署”就坐落在咸阳城的郊外,关中平原的核心地带,由安大富亲自坐镇,也算是精兵强将,相得益彰。

“农垦司总署”南邻渭水,北接官道,占地数亩,水泥墙高耸,粗重的铁栅栏门旁的凉亭下,持枪的卫兵肃然而立,神情庄穆。

大门的左右两侧,“陕西农垦司第一司”,“陕西农垦司总署”,十几个红字清晰可见。

一切都和河东屯田营田时一样,完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战士们一手拿兵器,另外一只手拿着农具,美其名曰“农垦战士”。

三万多将士,五万多俘虏兵和归正兵,再加上好几千因伤而退下来的伤兵,近十万大军挺进了陕西。

士气虽然高涨,但困难却是实实在在。正值春寒料峭,西北风一刮,凛冽刺骨,长安城破败不堪,城中没有地方住,帐篷不够,就只能用树枝搭窝棚在破墙边。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十万大军,人吃马嚼,衣食住行,全都要从两河引进。王伦自己也心里清楚,要想保证开荒屯田成功,必须解决吃的难题。

“民以食为天,难呀!”

王伦正在愁眉不展,门被轻轻推开,挺着肚子的妻子,端着一碗热腾腾的米粥走了进来。

“官人,歇歇吧,整整半天,你都没吃饭呢?”

闻到米粥的香气,王伦的肚子不由得“咕咕”叫了起来。

“你这么一说,我还真饿了!”

王伦接过粥碗,慢慢喝了起来。

“官人,你说你,堂堂的京兆府相公,半个陕西都归你管,你却是比种地的还忙,哪像个当官的!”

王伦轻轻笑了笑,摇了摇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