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的可能收个两三成,多的可能收个五六成。
不过在咸阳城附近的佃农过得都还算不错,毕竟咸阳城里的达官贵人够多,又是大秦都城。
他们也不会对这些佃农压榨的太过分,一般也就收个三分之一的量。
这位中年汉子此刻正恭敬的对李意说道:
“大人,这里种的是粟。今年风调雨顺,长势颇为喜人。”
李意白了他一眼,很想问他:
呵呵,我看不出来这种得是小米吗?
还有!你管这样子叫长势喜人?
不过李意也知道,这也不怪他。
毕竟现在秦朝的耕种方式还较为原始。
几乎都是粗放的耕种方式,精耕细作虽然有,但是很少,且并不怎么科学,大规模精耕应该是从汉代开始的。
因此,现阶段的农作物:
刮风的时候倒一片,下雨的时候倒一片。
干旱的时候死一片,水淹的时候死一片。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能种出多少,纯纯看运气!
至于后世的垄作法和代田法是在汉代才开始大规模推广的。
“哎。。。。。。看来等下次播种的时候,再来给他们指条明路吧。”
现在这里的土地,既然种都种上了,他李意总不能让他们给拔了吧?
“对了,你们这里可种了麦子?”李意随意的问道。
“大人说的可是宿麦?”中年汉子听后道。
李意点了点头。
“这宿麦我们一般都是入秋才开始种的,现在我们并未种植。”
这李意倒是理解,毕竟粟也就是小米,相对来说更抗旱,夏天种植不怕大旱。
而小麦则对水分和养分更注重,而且还挺抗冻。
虽然后世来看小麦更重要,但是如今秦朝推广种植小麦也没多少年。
要不是秦朝修建了郑国渠①,能够更好的灌溉农田,他们可能压根就不会种植这需水量是粟两倍的小麦。
所以他们选择这么种植,倒是也无可厚非。
——
①郑国渠:郑国渠,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其时韩国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资财,企图以此削弱秦国军队以达到“疲秦”的效果。然而此举适得其反,反而促使秦国更加强大。
使得秦国的农作物产量提升,加快了统一天下的步伐。
小麦大豆等作物因此得以在关中地区推广种植。
(某人微微一笑:诸君,我有一计,可以疲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