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逍遥盛世 游戏 > 第171章 过年喽(第2页)

第171章 过年喽(第2页)

秦汉时期,多为:蜡祭、换桃符、燃爆竹,秦始皇大一统之后,在农历新年,每年的十月初一做“蜡祭”,主要是禀告先祖,庆祝丰收。

等到西汉时期,除了祭祖,还有燃爆竹、驱除“山臊”的习俗,此外,官府还会准备农业庆祝活动,这时的新春礼仪,被称为“团拜礼仪”,而各地官员,需要前往都城朝贺天子。

东汉的岁首,与西汉无异,在《后汉书》中,有着“设桃梗郁儡韦茭”,即换桃符的由来。

这算的是比较特色的民俗了,但还是以国家祭奠为主,算不上多热闹。

魏晋时期,守岁、吃五辛盘一样不能少,据考证,在《风土记》一书中,便有在岁首之夜,不眠以待天明之说。

民族交融之下,出现了许多新的风俗。譬如:终夜不眠为“守岁”、亲朋好友互赠为“馈岁”、长幼聚欢祝颂为“分岁”等等习俗。

平民百姓还会“祭蚕神”、“吃豆粥”,皇帝亦会与民同乐,登高台、赏花灯。

更为有趣的是,还有吃五辛盘一说,这里的五辛指的是:大蒜、韭菜、云苔、小蒜、胡荽,此类味道辛辣、气味很冲的食物。

此时的人们,觉得五辛可以发五藏之气,在新春之际,下五辛可以养气。

魏晋之后,农历新年的习俗,越发世俗性,在封建社会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温饱之余,开始追求“娱乐”。

社会形态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习俗的变化,等到了唐宋时期,元旦更具“普及性”。

隋唐时期,延续守岁之余,登门“拜年贴”,女子饰以梅花妆。

为了祝贺新年,各家各户无不准备“拜年贴”,以此来互赠。

梅花妆为寿阳公主闲卧含章殿时,恰逢梅花飘落于眉眼间,宫女见状其美,争相效仿而成。

而后,妇女便在各自的脸上,画上各种妆容,以此来迎接新春。

宋朝时期,已然开始写春联、吃饺子、放鞭炮了。

宋朝的春节,与今日大同小异,当时的宋朝百姓,不但讲究在红纸上,写下吉语,还会饮屠苏酒。

民间除了吃饺子之外,还开始用纸筒,和麻茎制成圆状物,用来填充火药后,编成串,做成鞭炮。

此外,宋代的妇女,还会再将米粉缠绕成块,在其中藏入吉言,等待家人抓取,以此来讨个好兆头。

而孩童则会提着灯笼在大街小巷奔走,抓取“痴呆”来向翁妪户换钱,丝竹声中同乐欢度除夕。

元朝时期,以“白”为尊,糍糕互赠亲友,众所周知,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在习俗上与汉族有所不同。

元朝崇尚以白色为尊,在蒙古人眼里,白色代表着吉祥,他们把农历新年称为“白节”,会在这天穿上白色的吉服。

权贵之家,会举行隆重的受朝仪式,平民百姓,则会进行拜年活动。

除此之外,还会安排酒席宴请亲友,互相赠送用黄米做成的糍糕。

明朝时期,多流行送“飞帖”、鞭春牛。明朝的农历新年,延续以往的习俗,不乏有赏灯会、贴门神、接灶神这类。

新年之际,拜年不讲求入府门,以一“飞贴”权当作贺岁。

而鞭春牛就是一种比较独特的仪式,等到这一天,人们会牵着“春牛”行走在大街小巷,巡游田间。

然后以鲜嫩的柳枝条,鞭打春牛,吟唱歌谣,迎来芒神,祈祷来年的五谷丰登。

清朝时期,吃沙琪玛、跳庆隆舞、立索伦杆,皇帝会写下福字,赏赐群臣,于皇宫之中举办元日宴。

民间会在除夕这一日,制作沙琪玛祭拜先祖,还会去请舞者跳庆隆舞,并在院中树立五米高的木杆,顶上放锡升,锡升里装有猪五脏,供喜鹊来食用。

从岁首到春节,虽然名称随着朝代的不同亦有变化,但其中对于新春的喜悦和文化不变。

春节习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血脉”的延续,这蕴含在烟火气中的人情味,始终不会消散。

这个地方的大越国,和魏晋时期的过年习俗一样,平民百姓会“祭蚕神”、“吃豆粥”,皇帝亦会与民同乐,登高台、赏花灯,吃五辛盘。

看着南宫雪舞和巧儿,以及祥伯他们,在那里忙着祭神的事宜,虽然欧阳俊文是现代人,对于封建时期,对这种鬼神的传说嗤之以鼻。

但是看到府上面这么多人,在为了祭神而忙碌的时候,又感觉的特别有仪式感,也特别的温馨,这样子才像家,才有过年的味道。

过年的一天,欧阳俊文就在南宫雪舞和祥伯的指导下,敬天敬地敬鬼神,双腿的膝盖,都快磨出血了。

但是他却乐在其中,轮到吃五辛盘的时候,将欧阳俊文呛的是眼泪鼻涕,一大把,一大把的直流。

山庄外的奴隶们,都在放假的时候,回到了盛京城的府邸,在欧阳俊文的允许之下,他们也进行了敬天敬地敬鬼神的祭神仪式。

喜欢盛世逍遥乱世王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盛世逍遥乱世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