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士族少年嫡子,爱看春花嫣然,也喜爱秋日淡淡的愁,还有冬日里疏影丛和梅花一般冷艳的佳人。
十八岁的某一日,多彩多姿的少年时光在一瞬间戛然而止。
将一生奉献给枯燥血腥的军旅,百年来就是温氏最优秀嫡子的宿命。因为在弟兄之间最优秀,所以就要承担起这份责任。
哪怕少年一点都不想获得这份被兄弟们艳羡妒忌的荣耀,哪怕少年更想舍弃了一切,陪伴着她平平淡淡的过完这一生。
温勇遵照家族的安排,按部就班的接任了荡寇军统帅,在人前从未表露出对复刻父亲一生的厌恶。
虽然从十八岁就看到了此后一生的足迹,虽然这绝不是他想要的人生。依然数十年如一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谨慎小心的掌控着这支天下第一强军。
也唯有身居其位知其中滋味。
西魏建国之后的百年间,东西二魏国势以及军备程度和统兵主将一直在变动,为攻打紫铜关做出最佳预案,都是荡寇军每一任主将必做的功课。
魏人善骑战,而且自古以来攻打坚城都伤亡巨大,攻破紫铜关的重担自然而然要落在荡寇军身上。
只是百年来无论哪一任荡寇军统帅大将做出的预案,在攻破占据天险的紫铜关的同时,荡寇军也将不再存在。
明知是一场损耗根本的大战,又明白是一场不容拒绝的死战,朝廷之所以容忍荡寇军不就是用来打这样的死战吗!
三年前正是温勇察觉到出现了攻破紫铜关的最佳时机,才在朝廷一再催促下率领荡寇军全军出击紫铜关。
如今回看,后来发生的种种,都来自于温勇做出的这个决定。
在之后的三年里,军中的同僚和结盟的大族一直在埋怨温勇做出的这个决定。
他们看到的是荡寇军被封锁在三河口,失去这支强军的维护,朝廷肆意打击之下,家族损失惨重。
他们感受到的是,荡寇军的未来渺茫难测,朝廷终结温氏把控这支天下第一强军的决心。
与其说是他们是在指责温勇,不若说是在借机表现出和温氏的离心离德,为以后和温氏彻底切割提前铺垫。
这三年,温勇从无为自己的决定做辩解。
他觉得辩解没有必要。
他不认为只有他明悉当今天下局势。
西魏国主年幼,无力弹压手握重兵的朝廷重臣,朝政混乱,内讧不息。
南梁国主本就心无大志,重文轻武,如今年老枯朽,重用内侍阉人,愈发的昏聩不堪。
东魏正当攻伐西魏的良机。
但是,既是攻伐外敌的良机,何尝不是清除内患的良机呢?!
荡寇军不奉命攻打紫铜关,只有和朝廷直接对抗一条路。真要和朝廷反目,有多少家族会支持呢!?
荡寇军被困在三河口,难道不是主动放弃了邛山道东平原地带上易攻难守的大本营,转而占据三河口这处易守难攻,水路畅通的天险。
朝廷一次次召回他这个主将回京,难道不知道是在逼迫他下令强攻紫铜关吗!?
温勇没加入荡寇军时,便看出主要将领近乎于世袭罔替,是这支强军潜藏的一大隐患。简单的说,就是温氏把持统帅百年,已经成了阻碍别的家族上升的通道。
接掌将印之后,他花费了大量精力,用来平衡各大家族的利益,比起和朝廷那些魏人重臣斗心机,更要累心。
他累了!也厌倦了。
他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去面临荡寇军分崩离析,就让他来终结这个温氏制造出的怪胎。
他下达了在他之前,曾经掌控荡寇军的父亲以及祖辈们,一直努力回避的那道命令,全军进驻三河口。
今日的这场血战的结局,也是从那一刻经由三年的时间,悄然的倾斜。
荡寇军早在三年前,便被他这个统帅,引上了了灭亡之路。
大雨扑面,熟悉的血腥气息弥漫。
温勇孤独的扬起了战刀。
喜欢天仙修凡记请大家收藏:(www。cwzww。com)天仙修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