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追光者 解读 > 第144章 徐霞客及古代旅行大家 以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的史诗篇章(第1页)

第144章 徐霞客及古代旅行大家 以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的史诗篇章(第1页)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南直隶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探险家和文学家。

徐霞客出身富庶家庭,父亲徐有勉。他因祖上受过科考舞弊案的牵连,选择隐逸田园,也不希望儿子追求功名。母亲王孺人。她42岁高龄才生下徐霞客,并不娇生惯养,且勤勉达观。她鼓励徐霞客外出闯荡,亲手为他制作了“远游冠”。

徐霞客也很孝顺母亲,曾说“昔人以母在,此身未可许人也,今不可许之山水乎”。母亲去世后,他开启了人生最后阶段的“万里遐征”,并留下了《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自幼聪慧过人,喜爱山川地理。受日渐腐朽的社会环境和父亲的影响,他厌恶官场,不愿步入仕途。

徐霞客一生娶了四个妻妾,儿子李寄的生母周氏原是徐霞客的三妾。周氏与徐霞客先怀孕,后结婚。但因妻子担心周氏得宠,借口徐霞客不在家而周氏怀孕,将其赶出家门,并召集族人将周氏从族谱中除名。周氏离开徐家后与李姓男子结婚,孩子在腹中,于是徐霞客的儿子便姓李,取名李济,意为寄人篱下。

李寄从小努力学习,对母亲十分孝顺,18岁时其才干和名气已得到家乡人的尊重。母亲病逝后,他参加了8县男孩的测试并获得第一名,但无意参加科举考试。李济受徐霞客影响也喜欢旅行,不过因要照顾母亲而放弃。

李寄生于1619年,字介立,是明末江阴隐士。李寄一生坎坷,曾想通过科举回归徐氏家族,但未能如愿,后断了做官的念头。他致力于兵学,南都初立时曾献策,但未被重视。

为奉养母亲,他在云亭镇葛氏坐馆谋生,后定居于定山,终身未娶妻。母亲去世后,他在由里山的山居庵隐居。

李寄秉承先父遗风,志游天下,游踪遍及华夏之半。他在1660年到1690年期间创作各类诗文,编写兵志史地着作《天香阁文集》、《天香阁外集》、《历代后监》、《艺圃存稿》、《诗》等。

晚年潜心着书,还花了近10年时间搜集、整理、编辑了较为完整的《徐霞客游记》,其编辑的版本被世人称为“李介立本”,后世的《徐霞客游记》数本皆源于此,被誉为“诸本之祖”。1690年,72岁的李寄卒于钓台村。

徐霞客在青年时期开始外出游历,起初因顾念年迈母亲,多在江南地区游历。母亲病故后,他徒步前往广东、河南、陕西等地,后游历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足迹踏遍了现今的北京、山东、广东、云南等21各省份。

徐霞客在外游历三十年,考察了湖广一带的衡山,完成了踏五岳的心愿;在桂林府惊叹当地岩溶地貌,考察六十余处岩洞;抵达柳州府后分析比较两地地理地貌;抵达盘江以东区域,考察南、北盘江源头、流经和流向,指出南、北盘江源头不是一处且两江在浔州府一带交汇,纠正了典籍中的错误记载。

探幽寻秘,纠正了典籍中关于雁荡山雁湖、长江源流、南北盘江源流等的错误记载,并极为详尽地记录了沿途所见所闻。

他在游历中,详细记录了所到之处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情况,对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和研究尤为深入。但他在世时未能亲自将这些手稿整理编订成书。

徐霞客去世后,他的日记先由友人王忠纫手校,接着其家庭教师季梦良对这些手稿进行了整理,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腊月成书,形成了《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抄本——季梦良本,简称“季本一”,但这个版本现已失传。

后来,由于原稿被毁等原因,季梦良又再次进行整理,第二次整理本简称“季二本”,但缺《滇游日记》首册,成书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现存残部于北京图书馆。

季梦良整理的抄本具有重要意义,他进行了大量辑佚工作,将徐霞客的其他单篇文章、诗歌等一并收入《徐霞客游记》中,使该书具有了全集的性质。

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徐霞客的族孙徐镇对季本进行重新编订,形成了《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木刻本——徐镇木刻本,简称“乾隆本”。

季梦良是徐霞客的家庭教师;另一方面,徐霞客的部分手稿可能通过其亲友、后人等途径得以流传和保存,使得他们有机会进行整理和编订。

《徐霞客游记》是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创作于1613年至1639年。这部游记以日记体记录了徐霞客游历的所见所闻所感,具有极高的科学、文学和历史价值。

徐霞客出生于明万历十四年,当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商品经济繁荣,考察地理环境和开发自然资源成了时代趋势。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党争激烈,农民运动此起彼伏,这让徐霞客弃绝仕途,走向自然。

此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间接宣扬了西方近世科学新精神,思想上学术渐趋解放,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实学、经世致用,徐霞客受此影响,加上其自身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良好的家学渊源和家庭教育,以及个人的身体、思想和学识基础,促使他完成了这部巨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徐霞客游记》的版本众多,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重要版本还有丁文江本和褚绍唐、吴应寿整理本,以及朱惠荣校注本等。这些版本在整理过程中,都尽可能地依据现存的抄本和相关资料,以还原徐霞客原着的面貌,并进行校勘、注释等工作,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着作。

《徐霞客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书”。这本地理着作也是中国最早、最系统的介绍和研究岩溶地貌学和洞穴学的地理学着作;

同时,为中国地理地貌研究、山川水文研究、人文科学研究等提供了可靠的文本载体。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徐霞客怀揣憧憬开始外出游历,游历了太湖、齐、鲁、燕、赵等地,攀登岱山、游览孔庙、孟庙等名胜古迹。他还游历了天台山、雁荡山、白岳山、黄山、庐山等。在天台山,他险些坠入百丈悬崖;在黄山,他纠正了民间关于天都峰高于莲花峰的说法,并指出黄山为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

母亲逝世后,守孝期满的徐霞客于崇祯元年(1628年)开始远程游历。他前往玉华洞、罗浮山,考察福建地区的主要水道;再次登天台山并仔细考察水系;北上前往京师、五台山、恒山,考察两山山系特点等,并探讨恒山山脉植被、地表与坡向之间的关系,记录当地煤炭储存情况。

在外游历多年的徐霞客深感岁月无情和身体疲惫,回到江阴老家休整一段时间后,崇祯九年(1636年),徐霞客前往滇云游历,开启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远行。

此次远行,他多了一位旅伴——静闻和尚。静闻是一位虔诚的佛家弟子,曾刺破手指蘸血书写过一本《法华经》。他慕名找到徐霞客,希望徐霞客能带他去云南的鸡足山迦叶寺礼佛,以了其人生大愿。

旅途并不顺利。他们行至湖南湘江时,遭遇强盗惊吓,加上风餐露宿,静闻和尚不幸圆寂。徐霞客料理完后事,本可就此结束旅程,但他却做出了令人不解的决定——继续前行,完成静闻的心愿。

他背着静闻和尚的骨灰,一路历经艰辛。靠着野菜干粮充饥,甚至当掉所有能当的东西以筹集盘缠,翻越广西十万大山,进入四川,越过峨眉,沿着岷江到达松潘,随后又渡金沙江、澜沧江、丽江,过西双版纳,最终到达鸡足山。

在鸡足山迦叶寺的佛像前,徐霞客泣不成声,将静闻的骨灰安葬于此。但他知道,静闻作为虔诚的佛门弟子,最大的心愿是去佛教圣地朝圣,于是他又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前往西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