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追光者 解读 > 第160章 李光地与清初三大思想家(第2页)

第160章 李光地与清初三大思想家(第2页)

王夫之在本体论上提出“气者,理之依也”,确立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基础,打破了传统儒家以“理”或“心”为世界本原的观念。

这一观点让人们以客观的视角认识世界,摆脱主观臆断和迷信,在实际生活中能做出更科学的决策。而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人的内心,侧重于通过内心的反省和觉悟来认识世界。

在知行观方面,王夫之主张“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探索、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对推动社会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更多地侧重于道德层面的自我修养。

王夫之深刻认识到历史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总结,能为当下的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宝贵经验教训。王阳明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心灵境界的提升上,对历史发展的关注相对较少。

王夫之的思想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其对历代王朝兴衰的分析可让统治者更明智地制定政策。重视实践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在个人成长方面,也能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相比之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实用性方面相对局限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心灵成长。

王夫之在石船山隐居四十年,他一门心思扑在着书上。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有时候连纸笔都得靠朋友帮忙送来,但他还是不停地写啊写。

他给自己取了个名号叫“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就是不想和清朝统治者有啥瓜葛,始终保留明朝时期的服饰,体现了他作为明朝遗民的气节和对故国的忠诚。他被堪称明朝最后的脸面之一。

到了1692年,王夫之去世了,活了74岁。他在石船山的这四十年隐居生活,着书百余种、四百多卷着作,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法律、军事、历史、文学、教育、伦理、天文、历算等各方面。代表着述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老子衍》《庄子通》等,同治二年,其着作被编为《船山遗书》。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江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人,学者尊为亭林先生,与归庄有“归奇顾怪”之称。

他十四岁考中秀才,此后屡次参加乡试皆败,二十七岁时最终放弃科举考试,退而读书着述。

顾炎武通经史百家,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以及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他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的乾嘉学派很有影响。

标举“经世致用”,指出“舍经学无理学”,强调“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在音韵学方面,阐明音学源流,分古韵为十部,有承前启后之功。着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崇祯十七年,他投身于抗清义军之中,积极开展抗清活动。历经诸多坎坷。先是遭遇家仆告发,随后不幸入狱,处境极为艰难。

顾炎武在抗清失败后,长期隐居约三十七年。在隐居期间,他致力于着书立说,以笔为武器。最终,在康熙二十一年,顾炎武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岁。

黄宗羲(1610年—1695年),浙江余姚人,是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党名士,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害死狱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黄宗羲自幼受父亲影响,勤奋好学,十九岁时入京为父讼冤,以铁锥毙伤仇人。明朝灭亡后,他曾招募义兵,成立“世忠营”,进行抗清斗争。

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后世的民主思想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他提出了“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的观点,认为君主的职责是为百姓谋福利,而不是为了一家一姓的私利。在经济方面,他主张“工商皆本”,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着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四明山志》等。其中《明夷待访录》是他的代表作,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抗清失败后,归隐着书讲学46年,居住在浙江省余姚市。

他花了七年写《明儒学案》。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着呢。以时代为经、学派为纬,记载了明代210位学者,梳理各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学术特点及历史演变,为后人研究明代学术思想提供丰富系统的资料。

他和万泰关系可铁了,一起跟着蕺山刘宗周学习。万泰是宁波学界的大家,带着一帮人弘扬名节,帮助后辈,开启了明末清初宁波的好学风。

他们一起声讨过阉党余孽阮大铖,还参加了抗清起义。把黄宗炎从刑场给救了出来。万泰有八个儿子,都很厉害,人称“万氏八龙”,都拜黄宗羲为师,万斯大、万斯同等八兄弟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在学术上更是突飞猛进。

万斯同尤其在史学方面成就卓着。他被邀请参与修撰《明史》,以布衣身份进入史馆。万斯同对修史工作极为严谨认真,为了保证史料的准确性,他博采众长,广泛搜集各种文献资料。

他在史馆中,不追求功名利禄,一心只为修好《明史》。经过九年的辛勤努力,他手定《明史稿》五百卷。他的史学成就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赞誉,被认为是继司马迁、班固之后的又一位史学大家。

黄宗羲还被吕留良邀请去讲学,不过后来因为思想和反清的态度不一样,俩人就闹掰了。在抗清的时候呢,他又认识了方以智,俩人在学术思想和反清立场上有不少共鸣和交流。

黄宗羲有好几个儿子,其中三子黄百家从小就受他爹影响,特别爱学习,黄宗羲晚年写书,经常口授,黄百家就给他执笔代书。

黄宗羲写《宋元学案》,写了17卷就去世了,后来黄百家和全祖望接着把这本书完成了。黄宗羲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去世,活了86岁。

喜欢历史追光者请大家收藏:(www。cwzww。com)历史追光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