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上班族必备 13个完美请假借口 > 第三章 一切从零开始1(第2页)

第三章 一切从零开始1(第2页)

果然没几天,王志远和一起上班的几个大学生、研究生的关系全部办过来了,很快入了编制,月底就可以拿到见习期的工资了。王志远看到入编后自己的工资已经是230块,比参加工作二十多年的父亲还要高,终于抑制不住的高兴。看起来上大学还是划算,就这个国家干部的身份,一入编就超过干了多年的职工的收入,说明多年的辛苦还是没有白费。

在报社工作,采访是每个编辑、记者必须面对的基本功,但这个对于王志远,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他从来就没干过这件事情,更不知道从哪里做起。

三川日报是个小报社,人手不够,采取的又是编采合一的体制,编辑部的编辑,都有双重身份,出门是记者,坐办公室是编辑。王志远已经上班一个多月了,但正式的记者证还在省里办着,报社发的是一本临时记者证,大红的封面,黑白照片上砸上一个报社的钢印,在地区内采访,也可以起到证明身份的作用。

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记者还比较有社会地位,到了基层,不管是厂矿企业,还是机关单位,只要听说是记者来了,要写新闻报道,不管你是好事坏事,下边的人都买账。有好事了巴不得记者去宣传宣传,有坏事了更怕记者在报纸上曝光,给单位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他们对记者,都是好吃好喝好招待,送烟送酒,花钱消灾。

看到做记者有利可图,中国大大小小的骗子们马上就从中找到了商机,纷纷涉足这个行业,有的是招聘,有的是挂靠,有的干脆掏钱,找到制作假证件的,弄出来各个新闻单位的记者证,一时间整个中国大地,假记者漫天飞。

假记者要想生存下去,就得靠坑蒙拐骗,要扯虎皮,做大旗,要吹的大,演的比真的还像,这样他们才能骗得到钱,白吃白喝白拿。但假记者接待多了,基层的单位上当上的次数多了,也就积累出了经验,不再盲目接待记者,有的甚至排斥记者,从心理上抵制记者去采访。三川市下面的一个县,县委书记就曾公开在大会上说:“要防火防盗防记者。”所以对于采访,现在各地都有详细的规定,不是正规的采访不接待,不通过和当地宣传部门联系不接待。王志远刚上班,和下面县里的宣传部还没有建立关系,人家也不认识他,所以采访这一步,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好在认真给赵主任抄稿子,还是获得了一定的效果的,最起码赵主任很高兴,看小伙子这么好用,这么配合,自然要说两句鼓励的话:“小王,不错,不错,等有时间,我带你到县里走走,采访几个大稿子,让你学会写作。”

所谓大稿子,就是要占用一个整版的稿子,法制版上经常有这样的大稿子,都是在全区有影响的一些大案件,被相关的知情人写成了长篇通讯,在报纸上发表。其中发表最多的,就是赵主任,他就是管这个的,轻车熟路,信息来源广泛。哪里破获了大的案件,当地的通讯员写了第一手稿子,邮寄到报社来。这些稿子大部分不成熟,或者挖掘不彻底,或者文采还不够好,但素材好,赵主任只要看上了,觉得再下一番功夫,就可以写的更长些,发他一个版面,在全区的影响也会更大。于是就和当事人联系,联系当地的部门,安排几次采访,掌握些第一手资料,回头自己再精加工。但用别人的素材,发了大稿子,后面是要属上通讯员的大名的。这样通讯员出了名,还可以算任务,又得到了一部分稿费,也算找回到些心理平衡。

又过了一个星期,处理好每周一张的版面,看看还有几天时间是没事情的,由汪莉娜看家完全是可以的,赵主任就决定,带着王志远,到下边的东城县采访一趟。

东城县离地区所在的市有一百多公里,王志远从来就没有去过,还是很兴奋,提前就做好了准备。买了一件提包,里面装着换洗的衣服,记者证、采访本什么的更是必不可少。

出差到县里,属于公事,要坐车、住旅馆、吃饭,都需要钱,钱从哪出,当然是公款。

在报社,不是哪一个人都可以出差的,不能你说你是去采访,就是采访了,那不行,得有规矩,这个规矩就是要由领导批准,领导批准了才算,财务才给借钱,出差回来也才能报账。具体到王志远所在的编辑部,都归秦副总编管,他签字才算。赵主任和他关系好,已经提前打过招呼了,也已经明确获得同意了,他才叫王志远去到财务上借钱。

王志远来到财务科,说自己要和赵主任一起下县里采访,需要借500元钱,秦副总编已经同意了。

管财务的小马是个三十多岁的小媳妇,也是这一批刚刚上班的,中等个子,一副文静的样子。

她笑了笑,递给王志远一张单据说:“这是借条,你写上钱数,找秦副总编签个名,就可以来领钱了,等出差回来,再拿票据来报账。”

拿着单据,王志远就敲开了秦副总编的门,递上单据,说明情况。秦副总编二话没说,提笔就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王志远到了财务科,就领回了500元的现金。

回到办公室,王志远和赵主任约定,明天一早八点,在长途汽车站门口会面,到时候再买票,反正班车有的是,不急。

第二天一早,王志远就提前十几分钟,赶到了车站,在车站门口的饮食摊点上随便吃了点东西,就站在车站的大门口,等赵主任。毕竟这是和自己的顶头上司第一次出差,遵守时间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能领导到了你还没有出现,让领导等你,那就太不礼貌了,不是做下级的应该做的。

七点五十五分,赵主任终于出现了,王志远连忙迎上去,热情的打着招呼。看赵主任手里提着自己的手提包,王志远连忙接过来,替领导提着。这样的事情虽然很小,但显示了部下对领导的尊重,虽然有点拍马屁的嫌疑,但这是中国,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不这样做,就会给人留下大条、不懂事的印象,嗨,真是没办法。赵主任看王志远这样热情,有眼色,还是非常满意。两人就一起走进了停车场,找去东城县的班车。刚好有一班八点十分的班车,上面还有座位。

赵主任说:“行,就买这一班的吧,省的等了。”

王志远上去看了看,车况还行,这种跑县城的车辆,都是半新半旧的,比着往省城里跑的长途车那是差远了。但是,比着县城里往乡下跑的那种接近报废的车辆,显然又高了一个档次。三川地区是落后地区,就是这个水平,没办法。

坐上汽车,经过了两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东城县城。出了汽车站,王志远问赵主任,怎么安排。

赵主任说:“先去县委招待所,住下来,再打电话通知县委宣传部新闻科。”

那个年代,手机还没有普及,像砖头那么大的“大哥大”,只是在外国电影和一些港台片子里见到过。王志远知道,到了县里,县委招待所一般就是最上档次的宾馆了,房间里都有固定的电话,这样才好和外界联系。

县城里最多的代步工具是人力三轮车和机动三轮车,看到两个人走出来,手里提着包,像是要坐车的样子,一下子就围上来七八个,口里喊着:“老板,去哪里?去哪来?来,来,坐我的车。”

王志远瞄了一眼他们的车,都是大同小异,脏兮兮的,上面是自己加盖的棚子,有的还是用编制袋那样的布围成的,风一吹,呼啦啦的响。这样的车适合在县城里出门办事的市民乘坐,确实不适合像赵主任这样的上级领导。到了县城里,像赵主任这样的地区报社的部主任,就算是有面子的人物了,你坐着这样的车子去采访,自己降级身份不说,别人还真以为你是假记者。这不是摆谱,而是生存的必须,要不然会惹麻烦。下边老百姓就是要以貌取人,对陌生人,看你的派头,看你的穿着打扮,这是王志远的经验。要是不明事理的把领导往这样的车子里让,领导就会不高兴,说你不会办事。你自己可以看不起自己,但千万不能看不起领导。

王志远抬头一看,几十米开外,在车站门口的路边,停放了一排出租车,虽然档次不高,都是红色的天津夏利,但在这样的县城里,也算不错了。他征询了一下赵主任的意见,说:“主任,我们去坐出租车吧?”

赵主任点了点头,笑着说:“好。”

赵主任在前,王志远在后,稍微拉开点距离,这个没有别人教他,全是看电视学的。你看那电视上的领导人物出场,连走路都有讲究的,谁在前,谁在后,谁站左边,谁站右边,都有规矩的。你在前面昂首阔步的把领导甩在了后面,像是你的跟班的似的,那就不对了。

王志远不紧不慢的迈着步子,跟着赵主任往前走,等快到出租车门口的时候,忙加紧迈了三步,提前为赵主任打开车门,把赵主任让进了后排的座位。赵主任笑了笑,推辞了一下说:“你看你,小王,太客气了。”

王志远说:“应该的,应该的。”

等赵主任坐定,王志远轻轻的关上车门,然后就坐到前排,对司机说:“师傅,去县委招待所。”

车子启动后,王志远一路打量着这个自己以前从没来过的县城。街道两边,大都是三四层高的民房。间或有一栋五六层高的,外观装修好一点的建筑,不是这机关,就是那单位的,从外观看,这个县城比自己老家的县城还不如,确实是个相对贫困些的县。

王志远知道,自己的老家三川地区本来就是个落后地区,人口多,没有资源,属于典型的农业大区,工业小区,财政穷区,人多地少,靠天吃饭,从土里刨食。老百姓平常里没有农活的时候,只有到外地打工挣些钱,贴补家用,所以三川是全国有名的农民工输出大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