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一代清官是谁 > 十九 皇宫托孤(第2页)

十九 皇宫托孤(第2页)

太后一字一句看得非常认真。当把整个文书看完,太后感到很震惊:一是对樊闰、江京等人在朝廷“整顿朝政、整肃吏治”期间的种种逆行、徇私枉法行为感到震惊;二是对廷尉府虞放等人的正直、果敢感到震惊。

她考虑再三,想到汉律规定,重大案件实行太尉、廷尉、御史中丞三方高级官吏共同审理制度,于是,她决定,此案交由太尉杨震主持,由太尉、廷尉、御史中丞三方合议、终审、结案。

邓太后拿起笔正要批奏,这时,尚书台送来的三份奏章改变了邓太后的想法。

尚书台官员手捧三份奏章道:“禀太后,太尉杨震、荆州刺史樊闰、御史台言官高舒,各上一份奏章。”那官员得到允许后,把三份奏章放在公案上,小心翼翼退出去。

邓太后开始一份一份地看。

第一份是杨震“请求回避和请求追究自己失察责任”的折子。

原来,伐羌战争结束后,杨震与大汉军队班师回朝,太后降旨由他牵头负责重审“张生喊冤”一案,杨震考虑到“张生喊冤”一案,自己既是当事人,又是涉案官员,不等御史台和廷尉府提出,他主动向邓太后和安帝提出:一是自己曾是该案终审核准的当事人,应该回避;二是自己也属涉案官员,请求朝廷追究自己的失察责任,以免被樊闰一伙揪住不放。

杨震此前曾上奏过类似的折子,太后没有同意,没有想到,今天,杨震再次上奏提出请求,太后沉默了。

第二份是樊闰弹劾杨震和虞放的弹劾奏章。

那天,举国大庆盛大朝会上,邓太后宣布任命杨震为太尉。听到这个消息,好多大臣都欣喜若狂,而樊家兄弟则像热锅上的蚂蚁,火烧火燎。樊家兄弟觉得,不把杨震弹劾、参倒,以后就没有他们樊家兄弟的活路。

樊闰在弹劾奏章中写道:“虞放是杨震在潼乡学馆的得意门生,所以,在审理此案时,定会时时请示他的老师,审理的结果定不会公正,为此,请求太后降旨,让虞放回避;同时,在荆州,杨震是‘张生法场喊冤案’的最终核准者,对造成‘张生法场喊冤案’应负主要责任,因此,请求太后降旨,依‘渎职罪’追究杨震刑责。”

太后御览完樊闰的弹劾奏章,大怒:“真是一派胡言!此人不可用也!”

邓太后也知道,在和帝时期,樊闰为官在朝廷影响尚好。当年,荆州水灾,南蛮多次发生民变,乡民攻打官府,盗匪趁机烧杀抢掠,朝中无人敢赴武陵任职,时任吏曹吏员的樊闰,主动请缨平蛮。他赴任后,不负圣望,亲督郡兵,平息了连续多日的南蛮民变,击毙并惩处了作乱的盗匪,被和帝刘肇封赏为平蛮将军。想不到,樊闰做外放官这些年竟然变成了这样。难怪没有官员愿意与他搭档,也没有官员愿意做他的上下级。

太后从虞放的重审奏折中看出,从安帝永初元年(107)案发到眼下,樊闰接手这个案子已经十多年了。十多年来,他为掩盖“喊冤案”的真相,真是下足了功夫。

第三份是御史台高舒的弹劾奏章。高舒在弹劾奏章中写道:“发生在荆州的‘张生法场喊冤案’,微臣曾奉太后懿旨至荆州详查此案,发现此案就是一桩冤案。但是,这个案件反反复复审理了这些年,还迟迟不能平反。作为荆州刺史的樊闰、朝廷钦差的江京不顾事实,徇私枉法。朝廷‘整肃吏治’,像这样的官吏,不革职不足以平民愤。为此,微臣请求朝廷即刻将其抓捕,革职刑责。只有把这样的官吏革职问罪,方能令天下人信服。”

原来,一直关注“张生法场喊冤案”进展的御史言官高舒,得知樊闰对他自己多年来徇私枉法、包庇真凶、恶意断案的行为不但不反省,反而死缠烂打,声言弹劾虞放和杨震的消息,气愤异常,觉得樊闰太顽固不化。他回到府衙,奋笔疾书,第三次上奏,请求朝廷立刻把樊闰革职问罪。

汉代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权,为了防止错杀无辜,皇帝对重大案件都亲自审理。太后在想,大汉律法规定,重大案件实行太尉、廷尉、御史大夫三方高级官吏共同审理制度;同时,又规定,地方司法衙门凡有重大疑难案件,均应逐级上报,直至廷尉府,廷尉不能判决的,应奏请皇上决断。其中“录囚制度”

明确写道:“录囚制度就是皇帝、刺史、太守审录在押囚犯,检查下级府衙的缉捕、审判行为是否合律、是否有差错,以便平反冤案,及时审决案件的制度。”况且,“张生法场喊冤案”已经过了十多年,在朝野上下,早已传得沸沸扬扬。

为了维护大汉朝廷的尊严,也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太后决定亲自问案。

太后自言自语道:“这个‘喊冤案’与连带的‘连环奸杀母女案’几起几落,审了十几年,看来还需得哀家亲自出面问案。”

说起太后亲自问案,真是有口皆碑。

原来,邓太后从临朝执政起,多年来亲自过问重案要案众多,甚至审出了几件著名的冤狱。永初元年(107),由于刚刚遇到和帝去世这样的大事,法规禁条没有完备。这时,在宫中发生的两件事,足见初涉政坛的邓太后之圣明。一件是,一日,宫中的一小箱子珍珠不见了,邓太后想,如果逐人加以拷问,必定伤及无辜。于是她亲自检阅所有宫人,冷静仔细地察言观色,想不到在她视察下,偷窃者很快就自首服罪了。还有一件是,和帝去世后,驾车人密告常侍吉成有挟邪弄巫蛊之事,于是,吉成就被下廷尉狱拷问审讯,最后,廷尉府取得的供词证言都明白无误。可是当邓太后拿到供词证言及结案呈文,认为吉成常在先帝左右,平日待之有恩,尚无恶言,今竟如此,不合人情,便亲自派相关人等进行重审、核实。结果一审,原来是驾车人自己所为。仅此两件事,宫中没有人不叹服太后的,皆认为太后真是英明圣哲。

永初二年(108),邓太后到洛阳寺,讯问并记录囚徒罪行情况,清理冤狱。

永初七年(113)夏,京师旱灾,邓太后亲到洛阳官舍审视记录有无冤狱情况。有一囚徒没有杀人,但被严刑拷问被迫认罪,瘦弱困顿,被抬着来见太后。他畏于官吏不敢申言,将要抬走的时候,抬起头看了一眼太后,像诉说什么。邓太后察觉到了,马上问他的情况,了解了他受冤枉的一切事实后,邓太后下旨,立刻逮捕洛阳令下狱抵罪。

元初五年(118),邓太后接连三日到洛阳,审视记录囚徒罪状,免死罪三十六人,判髡、耏、两年徒刑八十人,其余从死刑减罪斩右趾以下不等……

这时,只见邓太后写下一道懿旨:“皇上与哀家同审此案,太尉府、廷尉府、御史台三府旁听。着令廷尉府将案犯、案卷、人证及所有涉案人员速速集廷,择日御审,同着杨震、樊闰、江京届时同时到廷。钦此!”

审案当天,太后正在前往廷尉府的路上,有一个常侍拿着一份折子赶上太后,递与太后。太后问是什么,常侍说是一个叫陈冀的读书人与上千名读书人联名请求太后为儒生张生平冤。太后先是一惊,说知道了,然后来到廷尉府大堂。

大堂之上,一右一左,坐着神情严肃的邓太后和安帝。不远处坐着记录官。

大堂之下,右边纵排站着杨震、廷尉丞、虞放、高舒;左边纵排站着江京、樊闰。樊闰斜了一眼,看见站在对面的杨震,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堂下两边,各站一排长长的执杖衙役,在一声声的“威——武——”声中,金武、牛寿及索县衙役等被押到堂下,跪在地上。

最后,囚犯张生戴着肩枷,脚上戴着脚镣,被两个衙役像架一只瘦猴一样架到堂下中间。张生瘦骨嶙峋,头发和胡须长在一起,像原始森林里的野人一样。他匍匐在地,如死人一般,因为他已经站不起来了。十多年来,像这样的提审,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了。

堂上的邓太后觉得惨不忍睹,怜惜地看着堂下跪伏在地的张生,没有敲惊堂木,问道:“堂下跪的可是儒生张生?张生,哀家问你,你已经历经无数次审理,你到底有没有冤屈?今天都说出来。”

趴在地上的张生没有抬头,根本没有回答的意思。

旁边的廷尉丞看不过去说:“张生,你不看看是谁在问你话呢!”

张生无力地小声断断续续地说:“不……不论是……是谁,说与不说都是死……”

杨震挡住了廷尉丞,走到跟前,然后蹲在张生面前,说:“张生,你抬头看看,倾耳听听是谁在问案。今天是太后和皇上亲自问案,你有什么就说吧!

你若有冤屈,太后和皇上都会为你做主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