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最后的握手概括主要内容 > 石门岭古道(第1页)

石门岭古道(第1页)

石门岭古道,位于文成县西坑畲族镇西坑村村头至丰龙村枫树亭。属明代古道,东西走向,全程6.5千米,平均路宽1.1米,最高海拔930米,路面早期用块石铺就,中后期用较规整块石和条石修缮。古道上通石垟乡、景宁县,下达西坑镇、大峃镇、瑞安市,因古道途经石门村,故得名石门岭,旧时是这一带村民外出的交通要道。

古道自岭脚往上,是一段陡峭的山岭,两旁有高大的枫香树和松树。当春雨过后,村民便会在树下寻采松树菇,享受大自然馈赠的野味。沿古道再绕上“之”字岭,岭腰有一座半岭亭,据说是清代修建,专给过路人供应茶水。亭后有上下两块园地,昔日主人在这里种植蔬菜、番薯等农作物维持生计。现在,此地只剩下一块荒地、一道残垣,还有一棵数百年直矗云霄的松树。

再行200米,左边有一座山岗,其山谷名叫柴坳,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个茶园坞岩下救红军的故事。

1939年,红军和国民党军在柴坳相遇,由于敌众我寡,红军撤退,一个受伤的战士爬到茶园坞。当时,叶益寿与叶青郎父子正在屋角铲芥菜。受伤红军脸色苍白,全身血污,双手颤巍巍地撑在地上问:“阿叔、小弟,你们看到红军没有?”父亲回答:“没有。”“你家给点饭吃可以吗?”父子俩虽然不能完全听懂,但还是把他扶到屋里,洗了身体,换上干净的衣服,采来草药给他敷伤。由于形势严峻,父子俩便把红军战士背到茶园坞最偏僻的大岩下养伤。两个月后,待战士身体恢复些了,还把他安全送到红军驻地圣坑(现叶胜林场驻地)。

岭右侧山上有一块“老婆田”。传说清朝时,石门财主买了这块水田,足有千米长。最宽处有十四五米。为了经营水田,财主向村人承诺:“谁能一口气插秧插到田的尽头,我就把女儿嫁给他。”邻村一青年自告奋勇下田。弯着背,左手捏着秧把并分秧,右手插秧,一行插五株,一边插一边退,一股劲儿直插到尽头。但不幸的是,他没有看到身后的田埂,头一晕,一个筋斗翻下高坎摔死了。财主钦佩他的插田才能,又同情他的不幸遭遇,便在田头立了一座坟。至今,在田后坎上,仍有一座长满荒草的坟墓。

后来,财主又一次招募女婿,还是在此长田打擂台。小姐看到那将获胜的青年快要插到尽头时,便悄悄地站在田头等待,当青年插到最后一行,她双手一抱,把青年抱上了岸。

于是,他俩结成了夫妻,“老婆田”的名字也相传至今。

古道经过的石门村有一座叶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清嘉庆十九年(1814)扩建,民国六年(1917)重修,原属三进回廊合院式木构古建筑,周垣石墙,占地1800平方米。

现存建筑纵幅布局,东西朝向,规模宏伟。

叶氏始祖巨文,原从处州松阳迁至青田八都石门,曾任光禄大夫、折冲将军。经过这叶氏宗祠,曾有“文官落轿,武将下马”之说。自晋1300年来,延续子孙50代,其子孙曾于唐时建成安福寺、都铺寺、南坑寺;明清时,建成南坑亭、半岭亭、枫树亭。2013年春节,石门村两委以叶氏宗祠为文化中心平台,举办了村首届文化节。

在叶氏宗祠门前下50米的溪涧,右岸有一块青褐色巨石,颇像一只大公鸡昂首啼鸣;左岸,很像一个石鼓的圆崖,再往前100米的溪涧,有左右两扇像门一样的巨石矗立着。传说该石门夜里关闭,当公鸡一啼,石鼓一响,天亮了,石门就缓缓打开。据《叶氏宗谱·南楚叶氏宗谱序》记载:“……见有旗峰、石鼓、巨漈、岩门,因名其地,曰石门,名其山,曰鹤息峰。”

石门村地形,如俗语“灯台挂壁”。叶氏宗祠后的鹤息峰(石门尖),是气势宏伟的大山,山腰的叶氏宗祠如同一座灯台,祠前有400年历史的古樟树,高大繁茂,如灯焰熊熊燃烧。

叶氏宗祠周围分布有7处大小相仿的岩石,人们称它为“七姑星”。据传,石门曾出7个美女,出嫁外地,都许配给有才又有财的丈夫。这7个美女的化身就是“七姑星”。

除“七姑星”外,又有“九龟上滩”的景致。在祠堂左首靠南的山墩,立着一个“乌龟”,背上建一座土地庙。这个土地庙,跟西面的马佛宫、北面的杨府殿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保护着黎民平安。据说有一年,有一个贼来石门偷牛,但他怎么赶牛都出不了村,来来去去,都还是在石门村内转。从此,石门村就没有被偷过牛。

从石门村往北,穿过层层梯田,便是古道终点石门岭头的丰龙村。

2005年9月1日7时,丰龙村发生史无前例的泥石流,倒塌了4幢24间房屋,掩埋了11位同胞兄弟,重伤5人。9月10日,时任国家领导人慰问了重灾户与救灾军民。嗣后,丰龙村建了一座“抗灾救灾”主题馆。

村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今旧貌变新颜。我口占一联:丰地丰功丰登五谷

龙山龙水龙马精神

2014年8月15日

垟源岭,家乡的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