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后记)
二○二○年的传统春节,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常规的节奏,一切都变得迷茫无助。在与病魔博弈的特殊时期,大家被迫“宅”在家里,这既是对国家要求的遵守,也是对生命的敬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疫情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休整期,让大家去思考那些平时理不清的、琢磨不透的问题。人生许多难以实现的梦想,有时只能通过虚构的小说情景来呈现。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完成了《天汉茶商》这部小说的再次修改。
从三十万字拓展到了七十万字,将半个世纪的故事扩充到了整个世纪。
百多年前的紫阳城、汉江水,到底是怎样的,确切地说,不得而知。
因为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加之朝代更替、军阀割据、盗匪肆虐,仅有的文字档案也在战火中被焚之一炬。因此,我只能凭县志和民间传说的一鳞半爪与只言片语,来推想构筑那个时代的风物故事,用现代人的感情来写茶乡的过往。紫阳曾是一个封闭的地方,保存着很多秦巴汉水古风。一到茶季,满山满坡的茶丛一片翠绿。清晨,采茶的男女老少星罗棋布地点缀在茶林间。到了中午,茶工们就开始烧锅、杀青、摊晾、揉茶、渥堆、晒茶,整个晒场上飘溢着茶香。这是紫阳茶农守着茶山讨生活的方式。那个时节,山上一片明朗。小孩子也跟随大人,沐浴着阳光,腰挎竹篓,山上山下,学着采茶,听大人们唱山歌野调;累了,就躺在茶丛地上,身下垫着稻草,看天上的云和远处的山峰,呼吸着茶树散发出的怡人芳香。这时,人的思绪就顺着一枚枚茶叶向前伸展,沿着汉水两岸的茶乡不停地行走,将脚步变成画笔,饱蘸着茶叶、茶商、民歌、民俗的绚丽油彩,绘一幅长轴的汉水茶乡画卷。这就是茶农的平凡生活,淡泊随意,却充满生活的质感。
在茶乡紫阳,因茶而富裕发家的人自然不在少数,甚至身家千万以上的茶商也比比皆是。发家致富是每个茶农与生俱来的梦想,每个活着的人都不希望自己贫穷。为此,富裕就成了极具诱惑力的字眼。它在彰显其莫测高深的同时,也变得飘浮不定。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也就是说,一个家族的旺盛周期不会超过三代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周期?
因为在追求富裕的道路上,正义和邪恶,物欲和情欲,金钱和权力,友善与憎恨,它们总是形影不离。为此,我产生了要给茶乡的这些茶商写点东西以作警示的想法。
我曾经在县志里读到过清朝一家姓陈的商贾大户的简略记载。据记载,财主庄园占地四十余亩,建有四十八合天井,奴仆、丫头、长工、伙计百余人。庄园中数百间明清民居,清一色的砖木结构,墙砖是“三六九”三种规格,有陈氏印字。县志如实记载着陈氏家族拥有的历史年轮和庄园曾经的兴旺与辉煌。其子孙不能守业,加之社会动荡,兴旺了几代人之后,便败落一空。可见,一个家族的兴旺与破败,不仅仅取决于家族自身,还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诸多的因素有关。这部小说应该是一个家族生存的缩影,是一幅生动而丰富多彩的社会图景。那么,一个家族到底能走多远?我通过对汉水文化的认识与思考,试图对此进行一番分析与探索。历史的虚荣来自漫长而隐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喜悦,有笑声,有痛苦,有泪水,有许许多多故事。历史正是由无数看得见或看不见的笑声、泪水聚集而成。本作通过对三个家族的追忆,揭示两种富裕观的对抗,从中寻找启示。
紫阳汉水两岸是歌的天地。采茶有茶歌,表白有情歌,打鱼有渔歌,砍柴有樵歌,行船有号子。这些歌质朴自然,旋律清新优美,比兴巧妙,欢快流畅,富有诗情画意般的美感。汉水流域尽管不曾有过辉煌的工业文明,但它具备工业文明的活跃元素,以其特有的凝聚力,最大限度地推进了农业文明的发展。同时,紫阳汉水流域又是中国版图上重要的移民迁居地。大规模的迁移意味着开拓与裂变,在接纳众多外来人口的同时,也接纳了外来文明。这里不仅拥有农业文明的辉煌,也孕育了汉水特有的“商帮文化”。紫阳古时的运输通道是:陆路走陕甘茶马古道经褒斜道到达天水、兰州,经子午道到达关中,甚至蒙古;水路则可直接走汉水至老河口、襄阳,然后至武汉、上海,乃至京城。汉水就这样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农人、茶人、匠人和商人。
南方人的文弱纤秀与北方人的刚健粗犷在这里融合为多重人格结构,形成了紫阳人温文秀美、机智开朗、不畏艰险、豪放刚强的性格,秉承着勤劳朴实、淳厚善良、崇尚礼义、热情好客的民俗传统,表现出南北文化交融的多样性。譬如说,紫阳人在信仰和生活习惯上虽接近川蜀,语系却属于北方。这种时南时北、亦南亦北的特殊状态,足以表现汉水流域文化交汇兼容的特征。汉水在舒展其博大胸怀的同时,也展露了此地人易于满足、追求安逸的小农经济心理,这也许是汉水流域的另一种文化心态。
我正是在这种交流与融合、矛盾与纠结中,寻觅汉水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特质,来构思《天汉茶商》的。
《天汉茶商》是商道小说,更是一部民俗读本。尽管我并未经历小说中所处的那个年代,也不曾亲身体验那个年代的民俗与人文,但我长年喝着汉江水并生活在这座老县城的人文环境之中,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些东西的存在。天汉茶庄前后一个多世纪的兴衰沉浮,展开了清末和民国时期陕南紫阳茶人的生活场景、历史动向和人性本真,多方面地再现了人与人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并且通过展示旧中国的日趋衰微、穷途末路,小县城、小商人封建家族富有神秘色彩的生活场景,揭示出紫阳茶人在特殊年代生存的苦难,以及人们对茶文化和生命本真的体验和解读。小说在表现中国家族原始生存状态的同时,也对中国乡村民族工商业——紫阳茶商的贸易发展轨迹进行了重新审视,充分地展示出地域文化对社会进步、商贸发展的影响力;进一步展现汉江文化特有的人文环境、风土人情和紫阳茶商史;彰显着对“品茶道而知商道,以商道而知茶道,以茶道而明人道”的“大道归一”哲学的思考。我以为,小说的精髓之处在于,它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叙述,也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简单记录,而是作者的心灵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碰撞后淬炼出的表达,是精神涅槃的再创造。这种表达和再创造用虚构的情节场景,在故事和故事之外留下丰富空间和思考,给小说以文化性、历史性和社会性。
《天汉茶商》是一部小说,也是一扇明亮的窗,人们可以透过这扇窗了解汉水紫阳茶商的过去和现在,洞悉紫阳茶业的成败兴衰。本作反映了商人在面对社会变局、政权更替时的调整与应对手段,也折射出了中国晚清维新变革以来的艰难与成就,通过对一个小城百年间世相风情的描摹,凸现汉水流域的民俗文化,为后人回视自己的来路提供了路径。
虽然小说中的许多人物、故事纯属虚构,但还是让我既恨之,又爱之。尤其是茶商一众人物,他们的奉献精神已远远超过传统商人的单纯逐利。我被他们深深地吸引,着魔般地穿越历史的空间维度与他们对话生活,同喜同悲。
紫阳的陕甘茶马古道亘古而久远,它承载着丰盈的茶道、商道、人道文化,犹如镶嵌在汉文化母体上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不但厚重,也令人敬畏与眷恋。小说不仅仅叙述了茶道、商道的故事,更启迪了人道。
一部作品的问世,除了作者自身的辛劳外,那些时刻关注、支持它的朋友和热心人士也付出了许多,没有他们的厚爱与激励,作品很难付梓成书。此处虽没有一一罗列他们的大名,但真诚难忘的谢意将永远留在书中,也留在我的心中。
2022年8月
山城水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