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寒凉,银子般倾泻下来,在我们脚下的院坝里散碎了一地。
我呆立在人影后面,感觉那一刻不大真实,放电影一般。中午还在我家生龙活虎吃了两大碗的小叔,怎么会一闭眼,抛下一切,悄无声息去了另一个世界?月光之下,红着眼、孤立于人群之外的祖父,突然就老了。
那晚,我是被一阵老鼠噬物的声音挠醒的。摇曳的灯影里,站在木梯顶端的母亲显得滑稽而高大,她高举着手,正在把早上卸下来准备中秋做糍粑的酒米,重新悬上房梁。父亲在闷头翻箱倒柜,母亲问,他爷呢?
“还在院门外!”父亲拿着个条状物迈出屋,母亲关了门,跟在后面。伴着他们一前一后的脚步,隐约有哭声传来,苍老喑哑,又像混沌的河流,时断时续。祖父喝醉了酒带着金属质地的那个笑在我眼前晃动起来,我想走到院门外看看他,但我浑身无力,又侧耳听了一会儿,很快便睡着了。
像平铺直叙的句式,小叔上山的路删繁就简,直抵他人生的最后归宿。祖父一个劲地抽烟斗,把自己装进那团化不开的雾气里。我是奉父亲的命,去叫小婶过来吃饭的。推开紧闭的门,我睁大眼睛,努力适应昏暗的光线,一步步挪向枯坐于蚊帐里的小婶时,耳边却清晰地响起一阵唢呐声,嘹亮、聒噪,我知道那是我的幻觉,但我的心还是抑制不住一阵狂跳!怯怯地叫了一声小婶后,我便飞也似的逃了。我真担心她一抬头,咧开嘴,红彤彤地朝我笑,就像当年她大婚一样。
修谱一事,被祖父提出来,是小叔上山第二晚。
祖父已连续两日滴水未进,任谁也说不动。最后一个出面的是父亲。作为祖父的长子,我的父亲送走了最后一批亲朋,拖着疲惫与悲伤,把一钵汤食毕恭毕敬端于祖父床前。祖父头也不抬地挥挥手,像驱赶一群嗡嗡作响的苍蝇。父亲不走,固执地立着。不知过了多久,祖父终于哼一声,睁开眼,瓮声瓮气对他提起了那件事。在我们那个古风渐稀的村庄,修谱已不多见。地位显赫、家业庞大的庄户,拿出资金来做这桩无关生计的面子活路,尚能让人心生艳羡。于我家,修谱就有些华而不实了。为一日三餐奔波的父亲本是一百个不愿意,但祖父语调悲凉,父亲仿佛听出了某种不祥的启示,他不敢争辩,便顺从地嗯了一声。
祖父腰上那个瘤就是这时趁虚而入的,从县医院回来,祖父手里从此多了双拐。他双腿的力气,同那个瘤,一道离开了他的躯体。
就在大家以为祖父忘了修谱一事时,一日披着暮色归家的父亲,被祖父堵在香樟树下,发了一通大火。像头暴怒的狮子,他伸出双拐,对着父亲指指戳戳,勒令父亲放下一切活计,赶紧去请长者和教书先生,张罗礼性,把修谱的仪式早日完成。他的声音带着几分戳破人心的哭腔,大得又几乎形同叫嚣了。他说他的后人一天不认祖归宗、写上家谱,他这把老骨头死了也闭不上眼。这时有人才想起,祖父坐在香樟树下,喝了一下午的闷酒。
那当儿,祖父面目绯红,像天边那块晚霞火辣辣烧到了他脸上。
他的话有些前言不搭后语,但谁都听得出来,这绝不是他醉后的胡话。
从母亲略带嘲弄的讲述中,我曾一遍遍地想象修谱那场有些过于烦琐的仪式,想象村东头那个拖着病体的长者、被父亲搀着走向祠堂大门时的沉重步伐,想象那袭过于肥大的青色对襟长衫套在源儿身上的怪诞样子,想象在一声声庄严的指令中,源儿惶惶不安地下跪、上香、叩拜、应答。仪式的最后,鞭炮冲天而起,源儿的名字,被村小教书先生那支灵动的狼毫,饱满地安缀在家谱最后一支的末梢。祖父不识字,我不知道那个代表他小孙子名字的横竖撇折,在他眼里究竟算什么。但据说,祖父神谕一般捧着那本修好了的家谱,身体突然活泛起来,就像家谱里新写上去的线条———俯、仰、转、拧,他柔软地变化着姿势,配合着打探的眼睛,把源儿的名字,指认给在场的每一个人看。
3
在你祖父的眼里,那是为源儿一个人修的谱。
母亲的牢骚总有些添油加醋,我无法完全理解。我只企盼那个仪式,或是那本称之为家谱的书,能在那间不再簇新的房子之外,给源儿他们娘俩搭起另一个落脚之地。然而,在翻年还覆着春冰的某个黎明,小婶带着源儿,踩着村庄一截薄如蝉翼的梦,悄无声息奔去了县城。丢下母亲一直嫉妒的那间新房,丢下那本装着她们名字的家谱,丢下就着月色将家谱锁进抽屉最高一格的祖父。
祖父颠着身子,推开那扇人去楼空的门时,并没有翻卷起我所料想的疾风骤雨。我只是确凿地听到他从身体最深处倒抽出一口凉气,那口凉气似乎便是他的脊骨,我看见他的皮肉与身子,转瞬就烂泥一般矮缩了下去,他一屁股瘫在那根凉透了的凳子上。父亲紧捏拳头,怒气冲冲说要去追,把源儿要回来时,祖父拦住了他。
那是她身上下来的肉啊!
这几个字,祖父说得很轻,却像耗尽了他浑身的力气。而后,他摆摆手示意大家都散了,便闭嘴再不吐半个字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母亲话多起来,除了站在村口,和那些长舌的妇人用语言给不告而别的小婶定义和标签。她还祥林嫂般,逮住人便宣讲,祖父对后人的不公。小叔死后,祖父不分天晴下雨,总鸡打鸣一般准时出现在小婶地里这段,被母亲尤其讲得绘声绘色!
牢骚到最后,她跟楠木院子的银娘一般,总翘起嘴角,说不就是想把他那门金贵的血脉留住吗?可这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神仙也拦不住啊!
撞见母亲在那儿指桑骂槐,祖父从不搭理。他的话越来越少了。小叔离开的第二个中秋,祖父天不亮,竟然架着双拐从家里消失了。到处找不到人。到第二天晌午,他才一言不发,顶着日头拐进院门。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后来,有人说看见他缩在镇上某个茶楼的角落喝酒,还有人说在城里某个小区外看见过他,他杵在一栋半新不旧的楼房下面,像一匹失声了的狼。大概又过了几年,经各种渠道,小婶终于重新联系上了,他们早没在城里租房了,举家搬去了贵阳,听说小婶做着小生意,还给源儿在贵阳按揭了一套商品房。
日子流转,后来我们离开了老院子。
父亲修车铺生意越来越好,他在镇上与人合修起了一栋带门面的楼房。有一天逢集,祖父突然架着双拐出现在我们门面外。
我记得当时临近中午,室外阳光白亮地勾勒着祖父雕塑一般黑漆漆的身形。母亲不知去了哪儿,我趴在电视机前,看屏幕上一群人追着一颗球跑来跑去,父亲双手沾着机油,也没去洗,就那么垂手立于祖父对面,嗯嗯着,仿佛祖父的造访于他,是梦一场。
我们只记得祖父声音接近颤抖地说源儿和他妈要回来,让我们明天回乡下过中秋。等我们回过神来,祖父已走进人潮,不知所踪。那天饭后父母在厨房大吵了一架,“新房”“进门”“争气”一类的字眼,不断从他们嘴里蹦出来,我不知大人的世界怎么了。但我还是明白,那天祖父站在门外说话,父亲没邀请他进屋总有哪儿不对劲。这种不对劲一直持续着,一直到2013年那栋楼拆除,祖父也没有跨进过那个家门一次。算起来,那次门外的祖父,应该是离那栋楼最近的一次吧!
母亲本身并不乐意见小婶,加上与父亲的争吵,脸黑沉了一下午。但估计是想陪高考落榜的我回去散散心,第二天也跟着我们回去了。那天吃到了久违的农村手工糍粑。父亲和从四面赶回来的三个姑姑分工合作,在院里穿梭忙碌,合力将一道传统吃食,上升到了某种仪式的高度。在这于我有些漫长的劳作中,祖父始终面东而坐,他一次又一次举目朝院门眺望,我原以为他在看那只总爱蜷在香樟树下的狗,后来想起,那只狗早就老死了。
那里什么也没有。
那天,我们终究没能等来源儿和他娘。祖父默不作声,嘴里像嚼着铁。蹊跷的是,喝了不少酒、东拉西扯的几个姑父,竟没一个人找身旁的祖父求证那个消息的来源。他们似乎早就料到,那仅是祖父思孙心切一厢情愿的凭空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