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大唐才子风华录 > 王绩 喝完这杯酒出发(第1页)

王绩 喝完这杯酒出发(第1页)

一从前有座山,叫黄颊山。

山上有条溪,叫白牛溪。

溪边有个洞,文中子洞。

洞里有群人,钻研学问的读书人。

几乎每天清晨,“洞主”王通都会正襟危坐,给一众弟子传道授业。

他的弟子不多,其中有这么几个亲学生:薛收,后来李世民的“十八学士”之一;温彦博,后来担任过初唐宰相——中书令;杜淹,后来做了朝廷的吏部尚书。

还有几个偶尔来访的旁听生:魏徵、房玄龄、陈叔达等。

王通是一位优秀的授课老师,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更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术大家,研究方向很高端——“儒家六经的当代阐释与借鉴”,随便拿出任何一个子课题,都够弟子们研究很多年。

基于弘扬传统儒学的使命,王老师始终向偶像孔子看齐,推崇启发式教学,只讲述不记录,自己也懒得写论文。

他病逝后,弟子们参照《论语》的体例,将老师的言行编纂成《文中子中说》,还整理出包括《续诗》《续书》《礼经》《乐论》《赞易》《元经》在内的八十卷学术专著,在学界影响深远。

在弟子们眼中,王老师严谨、细致、热情洋溢,脾气也算温和,但凡是学术方面的问题,都会很耐心地帮你答疑解惑。

只有一件事他忍不得:论诗。

“王老师您好,我叫李百药,特想跟随您读研究生。”

尽管年龄比王通还长十几岁,博陵人李百药还是恭敬地向王老师鞠了一躬,小心翼翼地送上自己精心制作的简历。

“好,好,学术功底如此扎实,难得呀!”王老师仔细翻了翻李百药的简历,严谨地问了一句,“以后的研究方向确定了吗?”

李百药赶紧回答:“大致确定了,我想跟着您研究六朝诗歌,我本人平时也很爱写诗的……”

“带着你的简历,赶紧走人吧!”王老师当即拉下脸,把李百药赶了出去。

李百药感到很郁闷:喜欢写诗不行吗?研究诗歌发展趋势有错吗?王老师是看不起我吗?他找到王通最得意的弟子薛收,忍不住吐槽了起来。

薛收拍了拍他的肩膀,耐心地给他解释:“老哥,看来你还不太了解我们师门的情况,王老师什么都能接受,就是看不惯有科研潜力的年轻人张口闭口就是写诗对诗、玩弄文字,那是最不入流的行为(营营驰骋乎末流)。”

“可六朝那些诗写得都很优美啊!”李百药还是不服。

“你知道王老师是如何评价六朝那些诗人的吗?”

薛收清了清嗓子,模仿王通的语气说道:“谢灵运?小人也,傲慢;沈约?小人也,浮夸;鲍照、江淹?狭隘急躁之辈;吴筠、孔珪?狂妄怪异之徒;谢庄、王融?人弱文碎;徐陵、庾信?夸夸其谈……”

说到这里,薛收尴尬一笑:“老哥,王老师不是针对你,他的意思是六朝的每一位诗人都不怎么样!”

“这算怎么个说法嘛!”李百药长叹一声,只好败兴而归。

王通是看不上诗歌和诗人的。

次日上课,他又特意重申了自己的“学术底线”:“我们是科研团队,不是创作团队。学术研究是纯粹的、严谨的、经世致用的,不能掺杂任何个人情感和意志。做我王通的学生,就要以振兴儒学为己任,认真钻研儒家治国理政的大智慧、修身养性的大情操。”

王通顿了顿,加重了语气:“现在一些浮躁的年轻人,读了几天书,会写几个字,就敢吹嘘自己是诗人,甚至扬言改革六朝靡靡诗风。依我看,诗歌改良,越改越凉!唯我儒学,其道大光!”

正说着,洞外突然传来一阵高亢的吟唱——春来日渐长,醉客喜年光。

稍觉池亭好,偏宜酒瓮香。

这居然是首诗,是谁,居然敢在王老师面前吟诗?!

“太不像话了!”王通铁青着脸,向洞外喊道,“王绩,你既然来了,还不赶紧进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