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理想的翅膀阅读理解答案 > 纪事乡村学校(第2页)

纪事乡村学校(第2页)

乡村学校

王文化校长年龄到了,就要退休了。

中心校给他办好了退休的手续,他随手往抽屉一扔,继续忙碌着。当下,管学生要紧。

清晨,在阳光跃上山头时,王校长按动电铃开始升国旗。《国歌》声中,他和两位教师、八名学生面向国旗,肃立致敬。最后,王校长做国旗下的讲话。他声音洪亮,唯恐高速路上穿行而过的汽车,淹没了他的声音。

上课,下课,自习,辅导,放学后,他依然认真地坚守着。

红岭小学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之前村里没有学校,王文化小的时候在对面的南岭小学上学,那是两个队合办的学校,办在南岭队上。上学时,南岭队的娃,趴在木板上,红岭队的娃,趴在土台上。那时年龄小,文化和伙伴们就去找队长告状,惹得两个队长吵了架。再说,两队之间,还有一条小河,到了雨季,小河一涨水,红岭村上学的娃就不方便了,都要大人们背过河去上学。

文化在南岭上完了小学,又去镇上上了初中,还考上了县上的高中;毕业后,他回到了村里。

“娃啊!你要争气。”队长拍着文化的肩膀,底气十足地说,“咱村上,就你一个把书读到高中了!”

那年秋天,一场连阴雨过后,南岭小学的房子垮塌了。为了维修房子筹措资金的事,两个队长闹翻了。

队长喊来文化,代表全队贫下中农写了份申请报告,强烈要求办自个的学校。夜晚,队长带着文化提着马灯,沿着山路,赶到公社,找到文教专干,递上申请报告,介绍了村里的孩子上学难的情况。不久,办学的事也就落实了。

“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教育专干这样说。文化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红岭小学因地制宜就办在村东头的破庙里,六十几名学生,五个年级,文化一个人教。桌凳不够用,他从家里扛来父亲的棺木板子,自己加工;娃娃多了,他一个人忙不过来,队上会计就来给他帮忙。

“山、石、土、田,日、月、水、火……”有了琅琅的读书声,山村就不再寂寞了。

学生逐年增加,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校学生达到了一百六十名,教师增加到了九名。村民们投工投劳,捐钱捐物,集资兴学,齐心协力,把学校从村中搬了出来,建到了山梁上。校园规模大了,操场宽阔了,课间孩子们玩着游戏,追逐着,似一群快乐的鸟儿。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队上又一次掀起办学热潮,拆了土房子,建起了亮堂的教学楼,学校成了山坳里的风景,让人羡慕赞叹。

分配来的教师年轻活泼,琴棋书画,样样都行。从此,校园里的读书声伴着琴声、歌声、笑声,在山峦间回响。

六一儿童节到了,山下的校园,红旗飘飘,锣鼓喧天。一些献爱心的团体、个人,络绎不绝地从城里赶来。闭塞的山村校园充满了爱与关怀。

站在校园里的王校长,脸上漾着笑容。看着被爱心包围的学生和充满活力的教师,他心中升腾起巨大的满足感。他把在全市优秀教师表彰大会上颁发的奖杯和证书,让每个教师看着抚摸着,心里甜滋滋的。

“这是大家的荣耀!”校长真诚地对大家说。他很激动地拿出手机,让人们欣赏记者采访他的照片,并重复着他面对记者镜头时的承诺:学校有学生,我就选择坚守!

送走了一届毕业生,又一个暑假就要结束了。王校长通知两名教师到学校安排假期学习培训。组织他们学习上级文件,谈感想,讲体会,他再一次讲起红岭小学的历史和发展,说要坚持把学校办下去,要对得起黄土之下的老队长和土梁上埋着的先人们。学校上学期八名学生,毕业了三名,还剩五名了。守住他们,再动员新生入学。

夜晚,王文化在村里走东家,访西家,谈着教育,说着孩子上学的事。

他主要还是想掌握这五名学生是否有转学的动向,走了几家人,得知因种种原因他们都走不了,他心里才踏实了。他还得知,张婶嫁到山那边的哑女,女婿是个残疾,家距离镇上远,孙子毛旦七岁了,还没上学。他就给张婶表态,自己明天赶过去,把娃接过来住在外婆家,在村里上学。上学是大事,耽误不起。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村里又响起了鞭炮声。王文化听到了,激动地循声而去,看是有年轻人结婚,还是有人给娃过满月。有了村里的学校,就有了盼头,有了希望……

迎春花开

程宏发是企业家。去年,他返乡投资创办了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种植花木、果蔬,发展生态农业。今年,为了扩大公司规模,他又与镇政府签订了合同,征用了红岭小学的校园。

程宏发手拿盖有镇政府红印的合同,来校园里施工,被看守校园的校长王文治骂出了门。王文治当了三十年的校长,是宏发的启蒙老师,骂自己的学生理直气壮。

三年前,红岭小学撤了,教师们都分流了,就留下了空空荡荡的校园。

王文治校长和赵守信老师自告奋勇看守校园。他说,有他在,谁也别想打学校的主意。无奈,程宏发请我回老家去,帮他做老校长的工作。我俩是同学又是好朋友,我就答应了他。

那天,我踏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簇一簇的迎春花,清香扑鼻。两位老师看见我,无比激动,招呼一番后,就领着我们在没有了学生的校园里边走边回顾红岭小学的历史。红岭小学原名灯塔小学,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秀岭之上这座庙就成了地下党组织秘密活动和联络的场所。为方便开展工作,党组织筹办了灯塔小学,由地下党员康文贤任校长。他是护送一位首长从湖北那边过来,留在这里的。学校又聘请了当地两名教师,边教书,边从事着革命工作。革命胜利后,康校长不愿做官,仍坚持在学校任教。

20世纪60年代末,在我上四年级的那个深秋,绵绵的阴雨下了长达二十多天,河水猛涨,山体滑坡。那天,康校长正在为我们上作文课,突然,山坡上滑下的泥石流涌向了教室西墙。靠东墙坐的同学翻窗户逃了出去,靠西墙坐的我和另三名同学(其中就有程宏发他爹),看着墙在垮塌就傻站着,来不及逃。这时,只见康校长冲过来,伸手用力把我们四个按在了木板下,让我们蜷缩着。瞬间,教室就垮塌了。当人们把我们救出来后,我和程宏发他爹受了点轻伤,那两名同学,一个腿骨折了,一个胳膊压断了。而康文贤校长被一根木料砸中头部,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恢复高考那年,我选择了师范学校。毕业后,我选择回到红岭小学,再未离开过。

“唉!”王校长叹着气,泪水充盈在他的眼眶。他说,“学生没了,学校也就没能保住。回家养老、管孙子,我又说服不了自己,所以就守在学校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