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南唐君主李煜 > 第52章 御前会议三(第1页)

第52章 御前会议三(第1页)

钱钟书的《围城》中有一句着名的话:“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眼下的洪州,就像是一座“围城”,在危机情况没有来临之前,里面的一众人都向出去,回到繁华地金陵,当危险信号传来之后,所有人又都不愿意走了。

文人无耻,不过如此。

冯延鲁已然明白,今天朝堂议事,根本就是决策好了的,自己已经无法撼动事实,既然如此,他就要想办法深入地参与进去,获得“支援金陵”一系列军事行动中的主导权。

否则,一旦这样的口子打开,日后“冯党”在朝廷中的地位就会日益衰落,他可不想重蹈大哥冯延巳的覆辙,想到这里,立即上奏。

“国主,不知监军方面,可有意中人选?”

“这……”李璟反应过来,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李从善,他自己还真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毕竟,洪州人马支援金陵防备,一应事务自然是要交给太子李煜去办,最不济,此事也可以由李从善代劳。难道说,堂堂一国之主、军事统领,事先就没有认真考虑过吗?没有,因为李璟从始至终想的就是,千万别真的打起来!

“冯卿,你可有人选?”

冯延鲁等的就是这句话,他立即上前,说道:“监军一职,首选仁义之人,依臣看,礼部侍郎魏稳虎、仪曹郎中徐舰、太常博士范识宇,三人老成练达,忠心耿耿,可担此重任。”

很直白,把自己人安插到队伍里面。

魏稳虎、徐舰、范识宇三人都是文官,文官怎么能参与军事行动呢?原因就在于“监军”这个特殊的职务,尽管在中国历史上,“监军”很早就出现了,但以制度化的方式确立下来,却是在唐朝时期。有唐一代,兴起了以宦官作为监军的现象,原因无他,就是因为皇帝比较信任宦官,他们融入到军队当中,主要是将消息及时传递给皇帝,要求“军中大小之事,皆须承禀,非所以委专征也”。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监军基本就成了各个割据政权军队的标配,这也不难理解,毕竟那个时代,政变、造反、叛乱、哗变等事件太平常了,没有监军的军队,就像是一条没有驯熟的疯狗,解开链子就不认人。

“文人监军”正是从“宦官监军”发展而来的,因为要做监军,你最起码要有点才能,比如说会写字,可当时大部分太监除了会伺候人,很难有几个像样的,你不能要求都像高力士、郑和这样。

军事统领与文人监军之间,是一对绝妙的悖论,身为皇帝,你派出将领出去打仗,就要充分信任这个将领,只有“用人不疑”才能打胜仗。可派出监军,也就意味着皇帝对武将不信任,这样打起仗来就畏手畏脚。

同时,监军不是绝对的“理性人”,他们也是可以站队的,将悖论放大之后,就形成了皇帝一派、武将一派、监军一派(文人)的三角关系,如此一来,就重新回到了相互制衡、掣肘的境地。

李从善闻听,皱了皱眉头,说道:“冯尚书,监军任命,理应交由太子决策。”

“纪国公,此言差矣,太子不谙军事,此其一,其二,洪州驻军本就复杂,国公要从四十二路兵马中抽调,重新组建三部,更需要严加管理,监军职务至关重要,臣以为,应筛选本地官员担任。”

客观上,冯延鲁说的是有道理的,可这么干,李煜那边就比较棘手。

一直没说话的卢俦,此时站了出来,说道:“二位不必为难,监军职务,又没有说只能任命一人,依我看,冯尚书举荐之人,可以随军北上,届时太子殿下再行定夺即可。”

之所以出头,是因为卢俦很郁闷,他是兵部尚书!按说,军事方面的安排,应该他一把手去管理,可现在,自己完全被架空了。

冯延鲁乜了一眼,心中非常不满,说道:“卢尚书,此举北上,事态紧急,务必要交给太子殿下一个来之能战的队伍,若是人员安置如此随意,岂不会耽误大事?”

卢俦心平气和,说道:“冯尚书所言,确实需要考虑,但更要考虑的是,战局是一个整体,若太子不能得心应手的调动运用,也是会耽误事情的。”

两人争议的焦点,本质上是谁掌握的权力更大,要知道,监军也是有自己的军队的,具体,可以参考后世的“督战队”。

很明显,卢俦不愿意冯延鲁将手伸到军队里,即便不能完全阻止,也要尽可能地削弱。冯延鲁担心的是,此次担任三路直接指挥的人中,没有一个是自己的,如果不能完全掌控监军,自己也就被架空了。

见两人争执不下,李璟出来打圆场,说道:“二位,监军院中可选之人众多,监军副使、判官、参议等职务亦可灵活安排,只要兼顾信息通畅即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