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迪只觉着阿娘抚着他脸的手,白得能看到青色的血管,冰得像是二月积雪,触碰到他的指尖与手掌,似乎只有薄薄的一层皮,全不是记忆中那个丰润的感觉,心中大恸,又不敢表现出来,便强挤出一丝笑容道:“阿娘,待边境安定,我带你一起游历,把小时候你讲给我听的《山海经》里的地方,都去一遍!“
“傻孩子!“柳夫人咳嗽了几声,笑着叹道:”游历人间,自要和你心爱的女子一起去……带着我这个老太婆,算什么!“
裴迪如同心头被插了一刀,却不敢喊不敢动,只得若无其事地拉着了柳夫人的手,轻晃道:”阿娘!你就是我心目中,世间最美的女子!“
柳夫人见裴迪面色微变,自知失言,不由轻轻叹了一声。
他的心事她何尝不知,但她冷眼看来,阿宛与王维二人情比金坚,裴迪这一腔深情,终是只能是错过,只能盼着这年少深情,如朝时清雾晚来风,总有散去的时候,一如她与崔宗之。
二人一时静默,只听着屋里小泥炉上煮药的陶罐正咕咚咕咚做响,一阵温软的药香弥散开来。
柳夫人正准备唤婢女,却听门口一阵轻巧的脚步声,正是阿宛走了进来,笑盈盈道:“师傅,我听婢女说是时候进药了,就抢了她的差事,让我好好巴结您一回!“说着,她便迈进门,自说自话地提起陶罐,专注将药汁滤到了青瓷碗中。
换回了女装的阿宛,此时一身黛绿孺裙,头发松松地挽了一个双髻,两边各一点青金石压鬓簪,素面朝天,半点脂粉不用,衬得她一双略带碧色的美眸剔透如深潭,嫣然一笑时,更如宝石轻闪,真真是明眸善睐。裴迪痴痴地看着她的身影,待阿宛端着碗向着柳夫人走来,他才回过了神伸手接过碗,嘴里不忘取笑道:“这次没被烫,也没打破碗,看来在契丹后厨里学了几日,到底有长进!“
还没等阿宛回嘴,柳夫人便笑道:“阿宛,可是不久就要洗手做羹汤的人了……“她颇有深意地瞄了一眼裴迪,故意又说道:“你这么殷勤地给我端茶送水,是不是想我快点好起来,做你与摩诘的送嫁娘子?”
阿宛大囧,跺脚道:“师傅,你不识好人心!”
这几句玩笑间,裴迪的手已不自觉地紧紧攥着衣摆,指节泛白。
柳夫人斜睨着看向他,心中只希望他能明白长痛不如短痛,早早歇了这份心。她亦强忍着心疼,与阿宛说笑了几句,一时又觉得气短胸闷。裴迪忙上前抚了几下背,扶着她将一碗浓黑的药汁尽数喝下。
他们看不到,此时阿宛脸上那轻快的笑意已如薄雾般散去,只留下悲哀彷徨的神色——只两个月不见,柳夫人的身体竟衰败到了这个程度!一阵阵寒意自心口袭来,让她在这个六月的正午时分,仍是手脚冰凉。
待柳夫人喝下了药,她更是神思倦怠。二人见状,便扶她躺下,掖好了被角,一起告了退。一走出柳夫人的小院,阿宛便颤着声道:“………师傅她……她竟……”话不成句,眼泪早已经涌出了眼眶。
裴迪扶着脑袋无处发泄,亦咬着牙关说不出话,只一下下地捶着小院的粉墙。
他恨自己身陷囹圄,累得她旧疾复发;恨自己在狱中困了半年,无法在她染病之时陪在左右……恨来恨去,他到底要恨谁?恨圣上?恨霍达尔……还是恨这命运的冷漠?这一年来,上天不曾眷顾他一点!裴迪头痛欲裂,看也不看阿宛,自己跌跌撞撞地走回了房中。
阿宛看着裴迪落寞的背影,在她的泪眼中渐渐模糊。她最害怕的事,便是她身边亲近的人因她而遭遇厄运……时至今日,这个诅咒仿佛仍在。
这边王维,正被李丹达唤去,闲聊一些长安之事。
李丹达是李失活几个儿子中性格最为温良的,大概与他母亲信奉佛教有关,当年契丹王室延请了中原大儒来授课,他一直也是悉心学习,课业优异,于中原文化颇有了解。
王维呈上的契丹文《心经》,让他对王维青睐有加,这一路旁观着,更觉这个少年沉稳多谋,智勇双全,只恨自己没有妹妹或女儿可以许配给他。
王维自是不知李丹达此时心中所想,正滔滔不绝地为他介绍长安城中的西风译馆,萧郁可当年也曾出于思乡之情,在馆中与他一起译制契丹文的开蒙教本,此次亦带回到了上京。
他暗中斟酌了一会,恭敬地开口道:“可汗,小民斗胆有个建议……蒙您恩许曾让我入藏书阁中,看到有一些关于契丹国志的记载,若能允我找人译为汉本,不失为两国之间互通之法,不知可汗……”
王维还没说完,李丹达便一拍大腿,狠狠赞道:“如此甚好!以武相交,终是兵戈相对;唯有以文相交,才能心意相通!甚好!”
这一路上思忖之事这么顺利就得到了应允,王维满心欢喜,志得意满,心中亦对当时可突于和萧郁可愿意推举他为可汗,多了一份理解。
这时,裴将军刚刚从营中归来,前来拜见可汗。
李丹达哈哈笑道:“裴将军,大唐英雄辈出,尤其这少年之中,这位王家小弟,还有您裴家小将,一文一武,实为栋梁之才!“
裴将军自是谦让一番,李丹达心中却触动了一些旁的想法,笑问道:”你家小儿,已年有十五了吧?可有过婚约?“
裴将军心中一惊,立刻明白了他的念头,不知是福是祸,斟酌了半日,还是如实答道:“一来年纪尚小,二来军务繁重,边境吃紧,确是还未顾上此事!“
李丹达笑道:”日后边境止戈,我亦可有空,可以做个媒人!“
裴将军忙点头称是,顺着话头与他聊起了去长安一路布防、入城受封等事。几人约定,明日便出发前往长安,以防霍达尔与突厥人生事,此行改为水路,先南行数十里至琢州,乘船上永济渠一路随波南下至板渚,再沿黄河至潼关,由陆路进长安。
喜欢更在长安外请大家收藏:(www。cwzww。com)更在长安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