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现那么多异宠和诳兽之后,我的第一反应却是好奇他们都是怎么取名字的。他们的名字那么新奇,他们都知道什么是名字吗?
名字,也称为姓名。姓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姓名包括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以及法人和非法人团体的名称,狭义的姓名仅指公民的姓氏和名字。在不同的国家,姓和名的顺序会有所不同,比如天朝人民群众的姓在前、名在后,很多外国人的名在前、姓在后。
凡人必有姓与名,姓与名既是人进入社会首要信息,也是人的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对自己姓与名都十分珍重。
天朝人民群众使用的姓与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所惯用的“姓名”。在天朝古代,并不是一开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与氏,后有名、字、别号。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义不同。
“姓”字为左右结构,左从“女”右为“生”,从“女”而生。在母系社会里,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是后代惟一能确定的尊亲,正如《白虎通》所言:古元时,未有三刚六纪,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在某种程度上,“姓”是一个集合名词,是家族的标识,表示与某个大家族的某一血缘关系更为亲近的部分。
“氏”是在汉朝以前独立存在,为“姓”的分支。“姓”是氏族的族号,氏族的成员都以这个族号作为自己的姓。
“名”是指个人的符号,带有个人信息烙印。在天朝传统习俗中,“名”是在婴儿出生百日之后由父亲取定的。据《礼记》所载,到婴儿出生百日这一天,由母亲和保姆抱着婴儿来到厅堂见其的父亲,父亲郑重地握住婴儿的手给婴儿取名,名取定以后,由母亲和保姆把婴儿抱回内室并把孩子的名字通告亲戚,父亲则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朋友并报告地方长官入籍登记。
有人说,那大概是因为从前医疗卫生条件差,出生满3个月才可以确定婴儿能否存活,所以长辈才帮小孩正式取名。其具体真伪无从考究,无可否认的是,以前一个人的命名仪式是非常隆重的,是人的一生中第一件大事。在后来,这种习俗基本已经被抛弃了。不过,在天朝民间,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婴儿满月时才命名的习俗,不过命名的权利不再由父亲一人担当,而是由婴儿的亲人共同担当。
经专家考究发现,“名”其实是人们幼时在家供亲长称呼用的,通常称“本名”、“小名”、“乳名”、“奶名”。在乱世之中,人的“名”很多都是不忌雅俗的,比如晋成公名为“黑臀”,鲁成公名为“黑肱”,齐桓公名为“小白”,帝王诸侯尚且如此,寻常人家叫“铁蛋”、“全狗”自然也没什么出奇的。
值得指出,在古代,男孩子长到20岁的时候要举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人,这时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岁的时候要举行“结发加筓”之礼以示可以嫁人,这时也要取字。可见古代男女皆有字,即便到了近代,很多重视传统的家庭里还有沿用“取字”的习惯。这些“字”,都可以称为“表字”。
据说,“名”在夏朝之前已经有了,而取字据说始于商朝,比如推翻夏桀的商汤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汤。然而,在三国乱世之间,思想反叛,并不一定严格遵循冠而取字的做法,曹冲、孙亮都是未冠死去而皆有字。
很多时候,古人常自称己“名”以表示谦逊、称人之“字”以表示尊敬、姓与字连称也是对人的尊敬。这与当今习惯叫法略有不同。
既有名,又有字,一般认为,古人的名和字之间主要有意义上的联系。《白虎通》有言: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意思是说人的字是由名而来的。
根据名与字的含义,大体上可以分为7类。
第一,同义互训,名与字的意义相同,可以互相解释。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比如屈原,名平,字原,根据《尔雅》的解释可知:广平曰原。比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即是大鹏展翅高飞的意思。
第二,反义相对,名与字的意义相反,两者对立相应。这是希望人不要过与不及,取其制衡之意。比如连战,字永平。比如曾点,字皙,根据《说文》解释可知: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
第三,使典用事,有些名、字援引经史载记,使用典故。比如陆羽,字鸿渐,根据《易》的解释可知: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羽仪。
第四,景仰前贤,比如牛僧孺,字师黯,就是景仰汉武帝赞为社稷之臣的汲黯、字长孺。
第五,崇奉宗教,比如:王维,字摩诘,就是崇奉佛家菩萨维摩诘。
第六,原名变化,把名做些简单变化,便成为字。比如李白,字太白。
第七,记实志盛,有些人名、字间,根本无法望文生义。比如张耒,字文潜,如果不是《老学庵笔记》记录说“张文潜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为名,而字文潜”,估计谁也猜不透其名字意义上之关联。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名与字除了用以称呼,还能显现亲属关系。最常见的形式是兄弟姐妹在名字中共用一字,以表示同辈关系,如果那些兄弟姐妹都是单名,就共用同一偏旁,比如苏轼、苏辙兄弟。
此外,名字也可以表现长幼排行。先秦时,多在名前加上孟、伯、长、仲、叔、季来表示,孟姜女、孔仲尼、伯夷、叔齐就是很出名的例子。到了唐代,则通常以数字来表示长幼,称为行第。比如《人日寄杜二拾遗》中的“杜二”是指杜甫,《与元九书》的“元九”指元稹,都是以名字来表示长幼秩序。
比较复杂的,是贵族女子字的前面加上姓,姓的前面再加上孟、伯、仲、叔、季等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上“母”或“女”表示性别,这样就构成了女子字的全称。比如孟妊车母、中姞义母,在书写或称谓时也可以省去“母”、“女”字或排行,例如季姬牙、姬原母,有时甚至可以单称“某母”、“某女”,例如寿母、帛女。
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词语的语义发生了变化,对于古人名和字的语义联系就很难看出来了。如果要从先贤的名和字中品出味道,必须要先弄懂那些字在那个时代所代表的意思以及习惯用法才行。
实事求是而言,名字是不知名物品的代号,有了名字才能准确的指出一个东西,否则,将分不清物品。而有了名字,人们才可以更有气质、更脚踏实地地活下去。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名字对人们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既然说了那么多,请允许我回想一下关于“如何起一个好名”需要注意的事项吧。
第一,不选多音字。多音字容易惹出被取“花名”、“绰号”的祸,而且多音字让人读起来无所适从,在起名时最好避免。
第二,勿用生僻字。近代学者章炳麟给自己的女儿取4个“工”字排成方块、即是古代的“展”字。由于用字太偏,难倒了不少人、包括女儿的老师,弄得很尴尬。今天的人们名中带有生僻字导致计算机无法录入,在户口登记、办理证照、银行存款、邮局汇款、购买保险、民航购票以及办理其他业务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人名看似个人的事,却有很强的社会性。名中滥用生僻字、不规范字,不仅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会影响交际,应该尽量避免。
第三,双名不易重。按理说,“张颖”应该是个不错的名字,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仅北京市就有4000多个“张颖”。重名会带来一些麻烦甚至危害,而双名可使重名率大大降低。根据国家语委1989年对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进行的抽样调查,单名重名率为67.7%,双名重名率为32.4%。
第四,回避常用名。如果一个人叫“粤生”,他很可能出生在广粤,如果叫“海生”,他大概生在上海。根据国家语委对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进行的抽样调查,57万人中,叫“建国”的有630个,叫“建军”的有610个,叫“桂兰”的人有1084个,叫“桂英”的更多达1336个。起名的模式不要太雷同,使用率极高的人名用字也应尽量回避。一些地方父母给新生儿申报户口时可以先通过计算机查询有无重名,尽管因为人口基数大、实施效果不会太好,这一做法仍然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