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成道者们 > 第194章 修齐治平(第1页)

第194章 修齐治平(第1页)

石中观想参详《道德经》,于圣人老子《道德经》之第五十四章节中,多有所得感悟与心得体会,其身虽处置太虚内,神识却游遍了诸天万界。

《道德经》此一章节中,主要强调了“修”和“观”的重要性。

圣人老子通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此一句话,传达了建立稳固的道德基础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世道的重要性。

一个善于建立之人,其根基必定稳固,不会被轻易动摇,一个善于保持之人,其信念坚定不移,不会轻言放弃。

有此种稳固的道德基础在,不仅对于个人修养至关重要,也是对家族、乡邻、国家乃至天下长治久安的起到根本作用。

老子在此章中提出了“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的观点。

此一章节体现了老子关于道德修养逐步扩展的理念,即从个人修身开始,逐渐影响到家庭、乡邻、国家乃至天下。

这种逐步扩展的修养过程,是道德力量不断积累和放大的过程,也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

圣人老子还通过“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的论述,强调了观察和推测的重要性。

老子认为,通过观察自身和身边的事物,可以推知天下万物的道理。这种观察和推测的能力,是理解世界、把握规律的关键。

从修者个人感悟的角度来看,此一章节使修者深刻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修行日常生活中,应该时刻注重个人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同时,也应该关注家庭、乡邻、国家乃至天下的道德状况,努力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其中之意是“一个完善的建设者,其所建设成功的便不能被拔除。一个完美的守护者,其所守护的是不会失落的。应当祭祀敬拜这些完善者,子子孙孙永不停息。一个人若能这样,他身上的恩德厚意必真实无伪。

一家人若能这样,这一家的恩德必绰绰有余。一乡之众若能这样,这一乡人家的恩德福泽必然源远流长。一国之人若能这样,这一国的人恩德福报必丰满兴隆。

若能以此教化天下万民,其恩德慧泽必普行于天下。所以,能将上面的道理用于一身,则知一身,用于一家,则知一家,用于一乡,则知一乡,用于一国,则知一国,用于天下,则知天下。我从何处而知晓天下之事呢!?就是从这里来的”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回族。

海瑞是明嘉靖举人,历任淳安、兴国知县,户部主事、吏部右侍郎、应天府巡抚、南京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是大明皇朝着名的清官?。?

海瑞自幼聪慧,勤奋好学,15岁时考中秀才,后进入国子监学习。他的学习不局限于书本,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观察和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官员责任的理解。

海瑞的仕途起步并不顺利,公元1536年,他进士及第后,最初在地方上任职。

他曾是福建南平教谕、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任职期间,海瑞推行清丈、平赋税,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其在任期间,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终是赢得了百姓对他的“海青天”誉称。

海瑞一生敢于直言、坚持正气,被誉为“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的清官。他在南京巡抚任内,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腐败,深得百姓爱戴。他的政治理念和清廉生活影响了后世,成为历史上公认的清白之官。

但海瑞晚年贫病交加,卒于南京任所,死后仅有薪金八两,葛布两丈,旧衣数件。

他被赠予太子太保的称号,谥号忠介。他的传说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话说,明朝嘉靖年间,社会风气腐败。世道人心不古,达官贵人经州过县,除了酒肉招待之外,还要送上厚礼。

而那礼帖上写的是“白米多少石”、“黄米多少石”。但其实,这“白米”、“黄米”都是隐语,指的是白银多少两、黄金多少两。这样的风气蔓延开来,连一些公子衙内路过,地方也要隆重接待,并赠送上厚礼。

这一天,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带着一队人马来到淳安。驿站官员不知道来者是谁,接待上稍有怠慢,惹得胡公子大怒,当场命令家丁,把驿吏五花大绑,吊在树上,用皮鞭狠狠抽打。

时任淳安知县的海瑞听说此事后,立马急奔赶到了驿站。眼见光天化日之下,竟有如此无法无天之徒,敢公然吊打驿吏,顿时义愤填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海瑞大喝一声:“住手!”立即命令他们给驿吏松绑。然那作恶多端的胡公子与其手下见“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呼啦一下子,便把海瑞给团团围住。胡公子趾高气扬,挥着马鞭,大声说道:“你谁呀!你!知道大爷我是谁吗!?竟敢管我的闲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