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李清照的诗词如梦令 > 靖康之耻(第2页)

靖康之耻(第2页)

在李纲的率领下,开封守卫战最终获得胜利。然而宋钦宗不念李纲战功,却一心忌惮他功高盖主,随即将他赶出朝廷,其后更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将其贬谪。

宋朝廷如此悖乱无行,简直是邀请敌人来袭,完颜氏又怎会客气?于是再度挥师渡过黄河,攻打汴京。张邦昌一党,更是在危亡之时卖国求荣,向金兵献降。

宋钦宗后悔不已,又想重新起用李纲守卫开封,但当李纲在长沙收到命令时,北宋已经灭亡。

靖康元年十二月癸亥日(1127年1月16日),宋钦宗赵桓正式投降金国,成为俘虏。次年二月被废为庶人。

四月一日,金军在掳掠了大量金银财宝后撤兵北还,同时掳走了徽宗、钦宗以及所有的王公贵族、公主妃嫔三千多人,甚至还有朝廷各种文物典籍、宫人、内侍、倡优、工匠等,被掳百姓不下十万人,北宋国库为之一空。

金军一路北行,便一路烧杀掳掠,所到之处,生灵涂炭。

这就是历史上耻辱之至的“靖康之难”。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因此又称为“丙午之耻”。延续一百六十年的北宋王朝宣告灭亡。

于是,宋徽宗经历了与当年南唐后主李煜一模一样的遭遇。

只是,当时江南国主李煜在献城出降后,被从建康押至汴京,而今赵佶与赵桓却是被解出汴京,去往金国。

一代词主李煜去国之前,填了一首《破阵子》,一洗从前的绮丽轻佻之风,悲哀刻骨,字字泣血,对家国命运发出最深沉的慨叹。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南唐937年建国,975年告亡,起句“四十年来家国”破空而来,气势极大,追忆南唐建国四十年,拥地三千里,山河秀美,一朝沦丧,能不伤心?

这句从大处落墨,似有千钧之力。而接下来具体描绘宫苑之美,凤阁龙楼,玉树琼枝,可见国力殷实,气象雄伟,却败于自己之手。因此一句“几曾识干戈”,既是赞叹江南帝国曾经的安稳昌盛,也是反省自己的不识政务。

下阕以“一旦归为臣虏”领起,描写降臣处境,种种磨折悔恨。

“沈腰”,指南朝文人沈约,曾在给朋友的书信中说自己百日来瘦得皮带紧了一圈又一圈,“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以此推算,岂能支久?”,后来人们便以沈腰代指腰围清减,并由此产生了一个成语叫作“沈郎腰瘦”。

“潘鬓”,则指西晋美男子潘岳,他曾在《秋兴赋》中有“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之语,后被用作中年男子鬓发初白的代名词。

而“最是”两句则将整首词的悲痛推向高潮,把无尽的哀伤定格在最刺痛、最难忘的那个日子,乃是“仓皇辞庙日”,也就是叩别宗祠弃国远去的那一天。

辞庙之时,宗庙举行最后一次祭祀,乐坊奏起别离之曲,宫娥们流着泪弹奏琴瑟,送别自己的帝王,完成最后的仪式,这是多么哀伤的时刻。

精于评论的苏东坡对这首《破阵子》很不以为然,曾贬斥说:“后主……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顾乃挥泪宫娥,听教坊离曲!”

这番话对后世影响极大,词选注释本词时多不出此见解,认为李煜身为亡国之君,不思悔悟,别国之际还惦记着教坊歌舞,与宫娥卿卿我我,实在可憎。

但我认为,李煜的心再大,也不至于在去国为虏时还让教坊奏乐欢歌,既然词中称为“辞庙日”,当是在拜祭宗祠,向列祖列宗告罪叩礼之际,让宫中乐坊最后一次以唐宫礼仪奏乐唱礼,完成最后的祭奠。

因此,这句“垂泪对宫娥”,恰恰是点题之语,将宫娥的眼泪定格为离国前最后一帧特写镜头,岂不更符合一代词帝的身份情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个改变,竟是以亡国为代价!

如今,宋徽宗凄凉北上,不知是否想起了李后主的“最是仓皇辞庙日”,也在押解途中写了一首非常神似的亡国之曲:眼儿媚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