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李清照丈夫 > 第一炉香 北宋篇(第1页)

第一炉香 北宋篇(第1页)

官二代不及文三代

说到宋词,通常人们提到的第一个人名是苏东坡,第二个就是李清照。

李清照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才女,没有之一,不接受反驳。

她的名字已经成了一种标签,成为女词人的代名词。如果想夸一个女子古典文学功底好,诗词俱佳,就会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

明朝的状元才子,写过“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杨慎评价说:“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不独争雄于闺阁也。”

秦七指秦观,黄九指黄庭坚,都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苏门四学士”之二。而四学士的另外两位,张耒(1054—1114)和晁补之(1053—1110),则是都曾亲眼见过少女李清照的天资聪颖并交口称赞的。

李清照与“苏门四学士”的关系之所以如此错综紧密,是因为彼此渊源真的很深,她的父亲李格非,正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而她的外公王珪和公公赵挺之,则先后成为苏东坡的政敌仇人。

所以我们的故事,便从李清照与苏东坡讲起吧。

整个北宋后半期的诗词天空,都是由苏轼及他的门人撑起来的。不幸的是,他们辗转于党争,一生仕途多蹇,怀才不遇,未能在朝廷政治中发挥最大能量;而幸运的是,他们大多都没活到靖康年间,用不着看着大好河山被败家子宋徽宗拱手让人。

连接两宋的词人是李清照(1084—约1155),她出生于宋神宗元丰年间,赶上了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的尾声;大婚于宋徽宗即位的靖中建国元年,完整见证了新旧两党的激烈交锋和南北两宋的悲惨过渡,最终无声无息地死在了陪都临安。

“国家不幸诗家幸”,这使她毫无争议地成为两宋间最光芒璀璨的词人。

在她之前,苏轼与其星光闪耀的“朋友圈”相继零落;在她之后,陆游与辛弃疾等新秀初露锋芒;而与她同时期的文人词客,竟无一人能与之争锋。

所以,她是李清照,独一无二的李清照。

李清照出生于元丰七年(1084年),山东济南章丘人,来自典型的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1045—1105),神宗熙宁九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工于词章,刻苦好读。

李清照后来有《上枢密韩公诗》,诗序称“父祖皆出韩公门下”,可见其家族与“辅三朝立二帝”的北宋名相韩琦的渊源,祖父和父亲皆从科举取仕,那么到李清照这里至少也是“官三代”了,可惜是个女儿身。

那也没关系,她做不了官三代,可以做文三代、星三代,且是照耀李家门楣最闪亮的那颗星。

李格非身为“苏门后四学士”,著作颇丰,文采斐然,尝言:“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晁补之(字无咎)常与他通宵谈论,并在《有竹堂记》中称其“坐堂中,扫地置笔砚,呻吟策读为文章,日数十篇不休”,显然是快手。

现存李格非诗文中,最著名的要属《洛阳名园记》,意有含蓄,事存鉴戒,在对洛阳达官贵族营建的各处名园详尽描绘之余,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安危的忧思,以为“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洛阳之盛衰也,天下治乱之候也”。

文末更是大声疾呼:“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一语成谶,其后金军南下,果然洛阳先失,不久北宋灭亡。

人们都说李格非早已言中。

有这样博学且睿智的老爸言传身教,李清照的家学渊源自是了得。况且,她的母族也很厉害,就是有点儿烟云模糊。

关于李清照的母亲,或者说关于李格非的妻子,有三种说法:一是说此女子是曾经状告苏轼有“不臣之心”的宰相王珪的女儿;二是说她是曾与欧阳修两度连襟的王拱辰的孙女。第三种则是说,王珪的女儿和王拱振的孙女,分别是李格非先后娶的两任妻子。

第一种说法见于《王文恭公珪神道碑》中对王珪子嗣的详细记载:“元丰八年四月,丞相王公珪感疾……女,长适郓州教授李格非,早卒……”

通常神道碑写于亡者刚刚过世不久,上面记录的子嗣名单由族人提供,几乎相当于族谱的作用;而且同时期著作《鸡肋编》等典籍中亦有王珪长婿李格非的记录,应当是不会错的。

王珪(1019—1085),字禹玉,也是少年才子。二十三岁进士及第,高中榜眼,从此步入朝堂,高歌猛进,一帆风顺。

传说韩琦做扬州太守时,某日官署后花园长出了一株名为“金带围”的芍药,花开四朵。此花瓣呈红色,中间为金黄花蕊,故有“金缠腰”“金带围”之称,甚为吉祥。

宋人有簪花传统,韩琦深以此花为异,觉得不是什么人都配得上插带的,便邀请了通判王珪和正在扬州游历的王安石、大理寺卿陈升之同来赏花,并亲手剪下四朵金缠腰,四人各簪一朵。

后来,这四个人先后都做了宰相。

尤其王珪,只做了一任通判扬州,便蒙召顺利进京,入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等,熙宁三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二次罢相,吴充、王珪为相,之后安坐相位十六年,历仕三朝,稳立不倒,人称“三旨相公”。

因为,传说王珪上朝只做三件事:上殿进呈时,称“取圣旨”;神宗决定后,称“领圣旨”;退朝后则告诉从属,称“已得圣旨”。

要知道,在政局动荡的北宋,久居相位可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管是忠直的王安石,还是奸邪的蔡京,都曾经几沉几浮。王珪却可以屹立不倒,且每朝都有晋升,先后封为郇国公、岐国公,六十七岁卒于高位,追赠太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