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李清照丈夫 > 金猊熏笼与山枕(第1页)

金猊熏笼与山枕(第1页)

一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1119年,宋徽宗改元宣和。

宣和三年(1121年)五月,赵明诚重新复任,知莱州(今山东掖县)。于是留下李清照在青州打点,独自去了莱州。

这首《凤凰台上忆吹箫》,大多数词家认为写的是赵明诚离开青州后李清照独守深闺的寂寞与哀愁,我则认为上下片应该分别写的是别时缱绻与别后相思。

开篇是李清照惯用的布景,她心爱的金猊兽炉里的香灰已经冷了,可见天已大亮;至于“被翻红浪”,离别在即,临别大戏,你懂的,体力消耗很大,以至于“起来慵自梳头”。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蹴罢秋千”会“慵整纤纤手”,成年李清照则于“被翻红浪”之后“慵自梳头”,两个镜头对叠,中间已经二十年过去了,时光荏苒,而她依然是爱娇的一代词女。

李清照好像很不喜欢梳头。之前便说过“髻子伤春懒更梳”,后来更道是“日晚倦梳头”,为什么呢?

这也怪不得她,实在梳头也是一件力气活儿。宋代贵女的发型相当麻烦,说髻子,可不是像今天的女人那样随手揪个马尾用皮筋绑起来就好了。髻子的款式、名目极其繁杂,有灵蛇髻、堕马髻、惊鸿髻、拢云髻、宝塔髻,等等,如乌云出岫,层峦笼雾,两鬓还贴有花钿。那是轻易梳得起来的吗?

所以李清照常常左一句“起来慵自梳头”,右一句“病里梳头恨更长”,不是真的连拿梳子通通头发都懒,而是不想费事搞发型。云髻难梳也难解,因此她每每宴罢归来,常常戴着花钿便合衣醉倒,就因为头型太复杂,轻易拆不下来。

如今丈夫远行在即,李清照再也没有了对镜妆扮的心思,更不想占用离别前那短暂而宝贵的相聚时分,于是腻在他身边喁喁哝哝,日上三竿都还不肯起床,以至于“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那妆奁中,有辟寒钗、犀角梳、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的确称得上一句“宝奁”;如今薄薄积尘,不饰妆饰,只任由清水出芙蓉,爱好是天然。

几番缠绵,万种叮咛,可是真正想说的似乎未曾说出口,那些离愁别苦,辗转吩咐,说出来怕让自己伤心,也怕惹人生厌,怕说了无用,也怕显得太琐碎,变成不可爱的“祥林嫂”。

至于那到底是些什么话呢?估计除了夫君珍重,努力加餐饭之外,便多半是“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吧?

这些日子为了给他打点行囊,消瘦好多。这番憔悴,可不是因为往日的伤酒或是悲秋。

那又是因为什么呢?下阕揭出答案。

其实不说也知道,此番消瘦,自然是因离情别苦。之前赵明诚出门十天半月,李清照已是难耐相思,苦苦劝其留下;但是如今皇命难违,出的公差,自然难留。所以罢了罢了,你还是走吧。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再不情愿,离别的时候还是来了。

接下来的几句好比电影镜头的正反切,把夫妻双方别后情形分别描述:“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用武陵人刘晨、阮肇误入仙山的典故,比作丈夫的远去;而将弄玉居于凤楼的故事,代指自己。同时暗点词牌名,写出各自身份。

这是载于《列仙传》的一则浪漫故事:“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

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

结句使用顶真格,从“烟锁秦楼”写到“楼前流水”,从“独自凝眸”写到“凝眸处,又添新愁”,音韵流丽,意态婉转,情思荡漾,留有不尽意味,一段愁情,仿佛真跟着楼前流水逶迤远去,极尽缠绵。

确为相思词作中的佳品!

李清照在青州期间,关于相思的词作颇多。因为赵明诚为了搜求金石字画,时不时便要出趟远门,每次一走,李清照便百无聊赖地为赋新词强说愁了。尤其寒食佳节,伤春和相思两个大题目联系起来,就更有说不完的话:念奴娇·春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柔肠一寸千万缕,薄雾浓云愁永昼。就连寒食佳节的柳明花媚,在词人看来也是“恼人天气”,因为惜春,故而见不得风雨催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