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在线播放 > 第99章 安史之乱(第1页)

第99章 安史之乱(第1页)

节度使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官职。

一、起源与发展

唐朝初期沿北周及隋朝旧制,在重要地区设立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唐睿宗景云年间,开始设立节度使。初期节度使主要掌管军事,后来逐渐掌握了地方的政治、经济大权。

二、职责权力

节度使主要负责地方军事防务,统领当地军队,抵御外敌入侵和镇压内部叛乱。随着时间发展,他们还兼管当地的民政和财政,权力极大。许多节度使在地方上拥兵自重,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对唐朝的中央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历史影响

在唐朝,节度使势力的膨胀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但在一定时期内,节度使也在维护边疆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此后的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依然是重要的地方势力代表。宋朝建立后,大力削弱节度使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朝中期玄宗天宝年间的一场动乱,因是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所以被称为安史之乱。以下是关于安史之乱的详细介绍:

1。背景:

政治方面: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昏暗。玄宗任用的宰相李林甫自专大权,排斥正直有才的大臣,制造了一系列冤狱。继李林甫之后的杨国忠,同样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他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矛盾日益尖锐。

经济方面:唐初实行的均田制逐渐被破坏,贵族、官僚、富商等兼并土地的现象愈发严重,百姓赋税沉重,逃户激增,社会矛盾不断加深。

军事方面:唐玄宗开元年间,募兵制成为军队兵源的主要来源,形成了将帅专兵的现象,唐初“内重外轻”的军事局面被打破,转为“内轻外重”。各地节度使权力极大,控制着当地的军权、民政和财政,成为具有离心力的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的矛盾逐渐加深。

2。经过:

安禄山起兵: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打着讨伐杨国忠的名号,率三镇军队共十五万兵力在范阳起兵反叛。叛军很快控制了河北,之后从灵昌渡河,接连攻下陈留、荥阳等地。

攻陷洛阳:同年十二月十一日,安禄山攻下洛阳,于次年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并署置百官。

唐廷反击: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等河北十七郡的地方官吏纷纷结盟自保,筹集军队,给安禄山的后方造成了极大威胁。唐将李光弼、郭子仪先后率军在河北大破史思明部,河北十余地的地方官也再次响应,纷纷杀叛将归唐。

潼关失陷:洛阳失陷后,唐玄宗任命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守卫潼关,但唐玄宗和杨国忠对哥舒翰不放心,接连催逼他出关收复失地。哥舒翰被迫出战,在灵宝会战中大败,潼关最终被安禄山的军队攻陷。

马嵬兵变:潼关失陷后,唐玄宗带领百官放弃长安出逃,于马嵬驿发生兵变。禁军统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带领将士发动哗变,先是要求唐玄宗杀死杨国忠,后又要求杀死杨玉环,最后唐玄宗下命将杨玉环缢杀。

肃宗即位:马嵬兵变后,太子李亨留在关中,之后退至平凉,得到数万监马,招募了五百余士兵。七月十二日,在西北边镇将领裴冕、杜鸿渐等拥护之下,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称帝,即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叛军内乱: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继位称帝。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在范阳自称大燕皇帝。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史思明在郎山大败李光弼,并乘胜向长安进犯,但在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杀死。

3。结果: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启用唐将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统兵进军洛阳,接连击败史朝义。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败退后的史朝义想向北去奚和契丹,但被唐军追到,最终自缢而死,历时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4。影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