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成语故事一年级 > 第32章(第3页)

第32章(第3页)

春秋时代,郑、息两国同是姬姓,两国之间不曾有过战争。后因言语相违,结下仇恨。于是息国就发动战争,攻打郑国。息国弱小,郑国强大,所以,这场战争以息国失败而告终。对于息国的打仗,人们评论说:“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意思是:息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不讲道德,自不量力,又不亲善自己的同族亲人,不对证言语不和的实际情况,不仔细辨别谁是有罪的,犯了这五种错误还要去攻打别人,结果被打得大败,不是应该的吗!)

后来人们把“不量力”说成“自不量力”,用来表示不估计自己的能力,或对自己估计太高。有时也把“自不量力”说成“不自量”,其义相同。

自惭形秽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晋朝的卫玠生得眉清目秀,漂亮异常。有一天,他乘羊车进城,人们见卫玠好象是个玉雕之人,都争先恐后地前来观看,闹得个满城风雨。

卫玠有个舅父,名叫王武子,官为骠骑将军,人也生得十分漂亮,可是他见到卫玠时就不免有自惭之感。他说:“珠玉在侧,觉我形秽。”(意思是:卫玠在我身旁,我就感到自己丑陋了。)

后来人们把“觉我形秽”说成“自惭形秽”,用以表示自己貌丑,与別人相比而感到惭愧。引申为自己不如别人,因而感到惭愧。

自郐以下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季札,是吴国人。有一次,他在鲁

国欣赏周代的音乐。他对《诗经》里的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齐、豳、秦、魏、唐、陈的乐曲都发表了意见,然“自郐以下无讥焉。”(意思是:从郐国以下的乐曲,他就没有发表意见。)因为他认为郐国以下的乐曲没有什么值得评论的,所以就没有发表意见。

后来人们引“自郐以下”(郐:西周时的诸侯国名)来比喻从什么以下就不值一谈。

自相矛盾

《韩非子·难势》中有这样一则寓言:

从前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为了招徕顾主,便夸耀他的矛非常锋利,不管什么东西都能刺穿。过了一会儿,他又夸耀说:“我这盾哪,非常坚硬,不论多么锋利的武器都刺不穿。”有人就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又怎么样呢?”那个卖矛和盾的人被问得膛目结舌,没法回答。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自相矛盾”,用来比喻前后不相符合,反相抵触。

自怨自艾

《孟子·万章上》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孟子的学生万章对一些历史事件有所怀疑,便去

问孟子道:“有人说:‘到禹的时候,道德就衰微了,天下就不传给圣人而传给自己的儿子了。’老师,这话可靠吗?”孟子回答说:“不,不是这样。从前舜把天下推让给禹;十七年后,舜死了,禹为了让位给舜的儿子益,便躲到阳城去了。尽管这样,天下的百姓仍然跟着禹,这正象尧死之后,百姓不跟尧的儿子却跟随舜一样。后来禹把天下推让给益,益在位七年,禹死了,益又为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而躲到箕山之北去了。当时朝见天子的人,打官司的人,都不去益那里,而去禹的儿子启那里。他们都说:‘启是我们君主的儿子呀!”万章顿有所悟地说:“原来是这样啊。”

万章想了一想又问:“听说汤的贤相伊尹曾帮助汤统一了天下,是这样的么?”孟子说:“是这样的。伊尹帮助汤统一了天下,……后来,汤的孙子太甲继承王位,他破坏了法度,伊尹便流放他到相邑;三年之后,太甲悔过,‘自怨自艾。’(意思是:自己怨恨自己的错误,并自己改正。)能够以仁为怀,唯义是从,完全听从伊尹的教训,伊尹迎接他回到亳去做天子。事情就是这样。”万章觉得要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于是对孟子说:“老师,麻烦您哪,以后有问题再来请教。”说完,便告辞而去。

后来人们引用“自怨自艾”表示自己犯了错误,自己悔改。现在只指自己悔恨,不包括改正的意思。

自作孽,不可活

《孟子·离娄上》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孟子对来访者说:“从前有个小孩儿唱了一首儿歌道:‘清亮的水可以洗我帽子上的缨,浑浊的水可以洗我的脚。’孔子听后就对他的学生说:‘水清就洗帽缨,水浊就洗脚,这是由水本身来决定的。’所以,受人侮辱的人,他一定先侮辱了别人。家庭也是这样,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去毁坏它。国家也是如此,总是由于自己先造成了被讨伐的原因,然后别国才会讨伐它。正如《尚书·太甲》上说的,‘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意思是:天给你造作的罪孽,还可以逃避;自己造作的罪孽,就是逃也逃不脱。)”

后来人们引用“自作孽,不可活”来表示一个人作了恶就难逃脱罪责。

邹缨齐紫

《韩非子·外诸说左上》中有这样两个故事:

邹君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缨甚贵。邹君为此十分担忧,于是问他左右的人该怎么办,左右的人回答说:“你好服长缨,百姓也喜欢服长缨,因他们认为这样穿着才显得高贵。”邹君听了之后,先自断其缨而出,百姓见了,也都不再服长缨了。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一国的人就都爱穿紫色的服装。齐桓公担忧紫贵,便对管仲说:“我好着紫服,全国人都爱穿紫服,我患紫贵,如何制止?”管仲说:“你要制止,那也不难,你怎么不试试你不穿紫色的衣服,看有什么反应。以后你可对左右的人说:‘我非常讨厌紫色的臭气。’而对那些穿紫服来见你的人,你就对他说:“‘请退两步,我厌恶紫色的臭味,’”齐桓公照管仲的话行事,几天之后,国内就没有人再着紫服了。

后来人们把这两个故事的内容概括为“邹缨齐紫”,用来表示上行下效之意。

罪不容诛

《孟子·离娄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去见孟子,希望他谈谈对冉求的看法。孟子说:“冉求做季康子家臣,不但不施仁政,反而把田税增加了一倍,孔子都不把他看作是自己的学生,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谈的呢?”来人又问:“冉求为季康子敛财都被孔子所唾弃,那么,那些帮助君主打仗的人又该怎么看待呢?”孟子面有怒色地说:“那些好战的人们为了争夺土地,争夺城池、不知杀死了多少人啊!这种人哪,真是‘罪不容于死’(意思是:就是处他们的死刑,也抵不过他们犯下的罪)。”来见孟子的人说:“您说得对,可是谁来处他们的死刑呢?”孟子听后默然不语,找不到回答的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