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胸怀大志的努尔哈赤,以祖父生前遗留下来的13副铠甲起兵攻打仇敌尼堪外兰,揭开了创立大业的序幕。他猛地跃上战马,拔刀大吼:“皇天做证,我攻不下图伦决不生还!”他率领一小队骑兵,旗开得胜,攻下了图伦城。尼堪外兰仓皇逃命。努尔哈赤以追杀仇敌为借口,只用5年时间,东征西讨,把建州女真各部征服了。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后,地域扩大、人口增多。于是他建立了一整套管理体制,其中包括著名的八旗制度,还命人依蒙古文字创建了满文。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制等政权建设逐步完善的基础上,他认为“帝业已成”,遂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称汗登位,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清的前身),改元“天命”,与明朝分庭抗礼。
后金建立后,努尔哈赤开始把战略重点转向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明王朝为了巩固其在辽东的统治,进攻后金。
双方在萨尔浒展开激战。努尔哈赤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一胜利,不但保证了后金的安全发展,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辽东的局势。从此,明王朝由进攻转为退守。
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攻陷沈阳并迁都于此。天命十年(1625年),明朝辽东经略易人,新任经略贪财怕死,意欲退守关内苟安。努尔哈赤认为这是占领关外的“天赐良机”,于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亲率六万大军进攻宁远(今辽宁兴城县),遇到名将袁崇焕的有力抵抗,自己还被炮击伤,后来只得知难而退。
努尔哈赤这次失败损失惨重。他回到盛京(今沈阳)后郁闷不乐,背上长了毒瘤。于是年八月死于沈阳城外的爱鸡堡中,终年六68岁。
努尔哈赤死后,儿子皇太极继位,改元天聪。明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皇太极率兵进攻明军重新恢复的宁锦防线,袁崇焕亲自督战,后金军先后围攻锦州、宁远不克,且死伤累累,被迫败退,时称“宁锦大捷”。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避开宁远,绕道蒙古,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从山海关驰援。此后,皇太极多次绕道,挥兵入关,掠扰河北、山西,抢掠人口、财物。
在对明朝保持军事压力的同时,皇太极对自身政治、经济、军事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削弱诸王权力,加强汗权,同时模仿明制,先后设立了内三院、六部、都察院、理藩院三院、八衙门等一套完整的国家机构,代替原来的八旗制度行使国家权力。经济上实行“计丁授田”、旗民分居、保护和奖励农业生产的政策。军事上,扩大军事编制,另编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使军力大增。皇太极的这一系列措施,使后金政权迅速集权化、封建化。
为剪除明朝羽翼,解除后顾之忧,以全力争夺天下,皇太极于天启七年(1627年)、崇祯九年(1636年)两次对朝鲜用兵,迫使朝鲜断绝与明朝往来,而臣服于后金。同时,皇太极恩威并施,经数年经营,先后征服了漠南和漠北蒙古,成为满蒙大可汗。此外,皇太极又继续收复故土,统一了黑龙江中、上游和贝加尔湖以东的广大地区。至此,后金政权达到极盛。
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皇太极称帝,改元崇德,定国号“大清”。
皇太极称帝以后,即将主要力量转向明朝,展开了更加咄咄逼人的攻势。崇祯九年(1636年)九月,他命阿济格从独石口入居庸关,绕过北京,南下保定,连克13城,掳掠人畜18万而还。崇祯十一年(1638年),又命多尔衮、岳托等越过长城,绕过北京抵通州,分兵八路,扰河北,入山东,攻陷城池58座,俘获人口46万多人。
从崇祯十三年(1640年)起,清军与明军在宁锦防线对峙作战将近两年,至崇祯十五年(642年)三月,明蓟辽东总督洪承畴兵败松山被俘投降。锦州守将祖大寿闻松山兵败,亦开城投降。至此,明在关外除宁远孤城由吴三桂驻守外,要塞尽失。
帝国远去
明朝自万历末年以来,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现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上。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对百姓的疯狂压榨下,双方矛盾不断激化,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尤其陕西地区更成为农民运动的核心。八百里秦川人口密集,物产富庶,全国的社会矛盾在这里更加集中地体现出来。明朝藩王对这里的农民横征暴敛,农民生活最为困苦。而且陕西地区又是蒙、汉、回民杂居地区,民族斗争复杂,各族人民与明朝统治者的矛盾很大。所以陕西地区成为最早酝酿和爆发农民起义的地区。明朝末年,以陕西为先声,全国各地农民起义、士兵兵变、手工业者罢工不断发生,明朝统治风雨飘摇。
明末农民战争始于天启七年(1627年)二月陕西澄城农民抗粮杀官,其早期领袖为高迎祥,后期领袖为李自成、张献忠。
李自成(1606-1645年),乳名黄娃子,一作黄来儿,陕西米脂县人。幼年因家境贫寒,曾被舍入寺庙,后为姬氏牧羊奴;成年后,到本县银川驿当马夫。崇祯二年(1629年),明政府裁减驿站经费,李自成丢掉了饭碗。因生活无着,又遭官府和豪绅欺辱,他遂愤而于崇祯三年(1630年)投奔了不沾泥张存孟的起义军。加入起义军后,因英勇善战,李自成很快成为八队队长,号称“闯将”。他“御众严,号令一,领一军不敢仰视,以故制胜,雄于诸寇”。
延安卫柳树涧人。少时家庭贫苦,青年时期曾当过延安府捕役。崇祯三年(1630年)参加农民起义,他“临战辄先登,于是众服其勇”。很快成为三十六营起义军中的一营首脑,自号西营八大王。
崇祯四年(1631年),因受陕西官军压迫,陕西农民军大部分渡过黄河,进入山西。李自成、张献忠部也被迫转入山西。
崇祯五年(1632年)七月,李自成、张献忠、马守应、王自用等部合力攻占大宁。八月,又攻克隰州。这时,李自成已成为山西境内起义军的重要首领。山东道御史刘令誉讲:“有自贼中逃回者言,旧在晋中贼首掌盘子等十六家,最枭勇者为闯将、紫金梁,戴金穿红,群贼效之。遂皆以红衣为号。”九月,李自成等部从宁山卫(今山西晋城)攻入河南,十四日攻克修武。明朝廷急调副总兵左良玉等率部赶赴怀庆,李自成等见状,便又回师山西,于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举攻克辽州(今山西左权县)。
由于留在陕西的起义军“旋抚旋叛”,而进入山西的起义军声势越来越大,崇祯皇帝遂于崇祯四年九月将主抚派陕西三边总督杨鹤撤职查办,改任主剿派洪承畴为总督。在洪承畴血醒镇压了陕西起义军后,明廷又调曹文诏、张应昌、左良玉、邓杞四部重兵前往山西,围剿起义军。经一年血战,山西各部义军于崇祯六年十一月以诈降冲破明军包围,履冰突破黄河天险,进入河南西部地区,接着又南下湖广、四川,从此成为明王朝的心腹大患。
为统一指挥对农民军的征剿,崇祯七年(1634年)春,崇祯皇帝以陈奇瑜为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军务,“视贼所向,随方剿抚”。陈奇瑜以优势兵力,在河南、湖广连败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等部被逼退入陕西。起义军退至汉中时,误入栈道险地(一说为兴安车箱峡)。因山势陡峭,出口被官军封死,又适逢数十天阴雨连绵,起义军武器蚀毁,衣甲湿烂,人马无食,几乎面临绝境。为摆脱困局,李自成、张献忠等再次诈降,表示愿接受招抚。脱险以后,立即与官军厮杀,分掠西安、庆阳、巩昌、平凉,并重新进入河南,一时声威大震。崇祯帝恼羞成怒,把陈奇瑜削职逮捕,提升洪承畴为兵部尚书,总督晋、陕、豫、鄂、川五省军务。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洪承畴统陕西兵东出潼关,与中原各省官军共七万余人合剿起义军。为打破明军“围剿”,起义军十三家七十二营大小首领大会于荥阳(一说无荥阳大会),商讨作战方略。会议采取了李自成提出的“分兵定向”的战略计划,决定兵分五路,分头出击。其中高迎祥、张献忠一路向东连下数城,攻占中都凤阳,焚毁皇陵,明廷举朝震惊。明思宗严令明军全力围剿高迎祥。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高迎祥战败被俘,不久被害。崇祯十年(1637年),杨嗣昌任兵部尚书,制定了一个“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军事围剿计划,并推荐熊文灿总理直隶、河南、山西、陕西、四川、湖广军务,具体执行实施。在明军的凶残围剿下,李自成部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月在河州、洮州地区两次战役中连遭失利,伤亡惨重,队伍仅剩几千人,被迫长期转战,潜伏于陕、川、鄂接境山区。与此同时,张献忠也在南阳战败,受抚于谷城。其他各路农民军亦或败或降,起义暂时转入了低潮。
1638年,李自成从甘肃转移到陕西,准备打出潼关去。洪承畴、孙传庭事先探听到起义军的动向,在潼关附近的崇山峻岭中,布置了三道埋伏线,故意让开通向潼关的大路,引诱李自成进入他们的包围圈,李自成中了敌人的计。当他带领起义军浩浩荡荡开到靠近潼关的山谷地带的时候,两面高山里杀出了大批明军。他们依仗人多和地势有利,向起义军发起一次次冲击。
起义军经过几天几夜的搏斗,几万名战士在战斗中牺牲,队伍被打散了。李自成和他的部将刘宗敏等17个人打退了大批敌人才冲出重重包围。他们翻山越岭,克服了重重困难,到了陕西东南的商洛山区,隐蔽起来。明军占领了潼关,派出大批侦骑,搜捕李自成,搜了几个月,毫无信息。后来听有人传说,李自成在战斗中受了重伤,已经死去,明军才放松了搜捕。
1639年5月,张献忠在湖北谷城再一次起义。原来,张献忠曾经在谷城接受明朝的招安,并不是真心投降,而是暗暗积蓄兵力,准备再起。明朝将领发现张献忠的意图,准备派兵镇压。张献忠先发制人,在谷城杀掉明朝县令,焚毁了官衙,重新打起了起义的旗号。不久,罗汝才也起兵响应。
明朝总兵左良玉派兵进攻,被张献忠打得一败涂地,只留下几百残兵败将逃回,气得崇祯帝把主帅熊文灿和总兵左良玉都革了职务,另派兵部尚书杨嗣昌到湖广围攻张献忠。杨嗣昌带了崇祯帝的尚方宝剑,率领了十万人马,耀武扬威地到了襄阳。他派左良玉等将领把起义军四面包围起来。张献忠转移到玛瑙山的时候,由于起义军队伍里混进了奸细,起义军陷入敌人包围圈里,被左良玉军打败,损失了大量金银、战马。张献忠的妻子、儿子也被俘虏。
张献忠带了一千名骑兵,从湖北转移到四川。杨嗣昌派出大批官军到处追剿起义军,张献忠的起义军却是忽东忽西,叫官军捉摸不定,一直到第二年正月,官军才在开县追上起义军。当明军将领刘士杰拖着疲劳不堪的兵士赶到,张献忠的起义军绕到背后,从山上呐喊着冲了下来,官军全部崩溃,刘士杰被杀。
李自成养精蓄锐,迅速发展,于1644年在西安正式建立了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率领一百万起义将士,渡过黄河,分两路进攻北京。两路大军势如破竹,到了这年三月,就在北京城下会师。此时的北京城上下乱成一片,城外的京军不断溃败,城上守城的有太监,也有禁军,兵部、五军都督府号令不一,各自为政,谁也管不了谁,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防御。城上兵士们的补给也供应不上,全军士气低落。太监们回报崇祯,崇祯也没有办法。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投降的太监杜勋去传话给崇祯,愿意双方中分天下,只要崇祯再拿出800万两白银犒军,双方罢兵言和。守城太监曹化淳、王德化将李自成的意图转达崇祯帝,当时崇祯帝未表示意见。他命令亲信们与杜勋谈判,但李自成很快又不想再等了。三月十八日晚上,大顺军大举攻城,曹化淳打开城门迎降,李自成占领了外城。
崇祯帝听到外城陷落的消息,知道已经无力回天,他长叹一声,想不到自己一心励精图治,最后还是成了亡国之君。虽然自己呕心沥血十七年,但是惨淡经营的大明帝国终于走到了尽头,即将毁于一旦,他不愿作为亡国之君苟活于世,决心以死向祖宗之灵赎罪,向万民赎罪。要像英雄一样壮烈地死去,不能让自己及家庭受到任何侮辱。于是他命令身边的太监向各宫传旨,皇后嫔妃速速自裁。
处理完后宫之事,他让太监王承恩架着出宫,登上煤山。进了寿皇殿,他让王承恩在梁上搭上一根白绫,让王承恩自己逃命去。王承恩倒是忠心耿耿,涕泪交流,表示要随皇上相殉,崇祯心中稍觉宽慰。他最后望了一眼紫禁城,看到远处农民军点起的熊熊战火,心中一片平静,自己慢慢将白绫套上了脖子。王承恩眼看着君主死后,自己也随即吊死在他的对面。
这时,1644年4月25日的黎明悄然降临,历经16帝276年的大明王朝终于成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