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大明王朝的七张脸 > 22 张居正下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第1页)

22 张居正下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第1页)

朱载坖只活了三十六岁,仅当了六年皇帝就驾崩了,由其第三子朱翊钧继位,由于朱翊钧彼时只有九岁,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朱载坖在位的时候重用自己的老师高拱,等到朱翊钧继位后,也开始重用自己的老师张居正,风光了几年的高拱被罢官,黯然离京,张居正独揽内阁大权,清朝初年的学者蔡廷治评价张居正是明朝唯一的宰相,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张居正是明朝唯一的政治家,应该说这两句评价都是相当中肯的。

尽管明初朱元璋就撤销了宰相这一官职,在万历年间,张居正担任的是内阁首辅,但他实际上做的就是宰相的工作,而且说张居正相当于宰相,还是往低了说的,实际上张居正在万历年间就是一个独揽朝政、权倾朝野的权臣,甚至可以说,在整个明朝真正意义上的权臣,也只有张居正一人,就连张居正自己也说过这样的话:“我非辅政,乃摄政。”辅政就是帮着皇帝处理朝政,摄政则是直接代行皇权,还真不是张居正口气大,因为在他做内阁首辅的那十年里就是这么做的。

在用人上,朝廷要员、内阁大臣的提拔、任免都是张居正一个人说了算,兵部尚书被张居正换成了自己的亲信谭伦,所有内阁大臣也都是经过张居正点名才能进入内阁,对于国事的处理意见,无论大事小情,张居正也不用去禀报年幼的小皇帝,自己直接就可定夺,然后授意掌印太监冯保盖上玉玺就可下发执行。在担任内阁首辅期间,张居正一人独揽兵权、决策权、行政权,三大核心权力,称他为大明第一权臣毫不为过。手里有了权利这根大棒后,张居正开始一步步的实施自己的改革计划,大部分人都知道的是,张居正所推行的改革变法名为“一条鞭法”,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一条鞭法并非张居正独创,而早在嘉靖初年,就曾被一个名叫桂萼的官员提出,并在一些地方小范围试验过,只不过一条鞭法会损害权贵阶层的利益,遇到的阻力太大,后来不了了之。

张居正自然也知道一条鞭法一旦推行一定会遇到巨大阻力,因此他并没有急着推行一条鞭法,而是率先从整顿吏治开始着手进行改革,张居正用了整整九年时间,对当时的大明官场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力改革,裁撤冗余官吏节省朝廷支出的同时,还让在职官员产生紧迫感。接着,张居正又推出了官员考成法,对每一级、每一个地方的官员都规定了相应的政绩目标,根据考核成绩严明奖罚,政绩好的提拔重用,政绩差的贬职或者直接免职,将官僚考核及晋升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制度化、数据化、正规化改革。

在吏治改革初见成效后,朝廷政策传导机制、中央到地方的施政效率都得到了巨大提升,这时候张居正又命各个地方官用三年时间淸量全国实际土地。经过这轮土地清量,朝廷又多掌握了三千多万亩之前被各地权贵瞒报的土地,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张居正这才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强力推行一条鞭法。所谓的一条鞭法简单来讲就是简化税制,将赋、役以及各种其他杂税编为一个标准,不以人口征收,只以名下土地数目进行征收。

等于说是,谁的土地资产越多谁就需要交更多的税。那么,国家需要徭役给公家免费干活,可是权贵阶层土地多又不想去干活怎么办?那就继续从他们的土地里把这一部分钱征收出来,然后朝廷再把这部分税收,当成工钱去招收那些没有土地的贫民来服徭役,给公家干活。当然,一条鞭法也并非完美,它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土地兼并问题,甚至都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应手段,海瑞在负责推行一条鞭法的时候就常这么念叨,说张居正这个做法治标不治本。所以,海瑞最多也就只能是个人人夸赞的大清官,却绝成不了一个出色政治家。

张居正当然也知道这一切的罪魁根源就是土地兼并导致的贫富分化。但是知道跟能解决是两回事,张居正只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出最具可行性政治、经济效果,这也是一条鞭法之所以能够做出一些成绩的主要原因,理想固然好,但是脱离实际的理想除了进行自我精神麻痹外,毫无意义,可能很多人会说,随着张居正一死,万历帝和权贵阶层都开始反对张居正的改革变法措施,并将他之前的所作所为全部推翻,张居正的家人也被问罪清算,就连已经死去的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这已经意味着一条鞭法彻底失败,但是实际上,直到明朝灭亡,一条鞭法的大部分举措仍在推行,只是随着张居正一死大明官场又开始迅速腐化,一条鞭法在具体的执行效率上打了一些折扣而已。

一条鞭法正式颁布仅仅一年多,张居正就病逝了,这实在可惜。我们不妨设想一想,如果再给他二十年时间,不知他能不能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再找到扭转土地兼并问题的另一种改革变法举措?张居正死后,他也终于征服了那个曾经对他满是不服,心比天高的海瑞,让海瑞由衷的对张居正做出了一个“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评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