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 第二辑 武将篇 1徐达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第1页)

第二辑 武将篇 1徐达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第1页)

徐达,字天德,大明王朝开国将领,同时也是被朱元璋本人认证的“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朱元璋称帝之后,始封“信国公”,再封“魏国公”,追封“东山王”。

一提起明朝初年的名将,很多人立刻就会想起“徐达”这个名字,很多人也知道朱元璋评价徐达对于大明建立“功当第一”。可是若要再问起徐达在大明建立过程中,究竟做了哪些具体贡献,打的哪场仗让他博得赫赫威名,绝大部分人却又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了,徐达的一生正应了那句名言,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徐达和朱元璋一样,都是出身安徽濠州的穷苦百姓人家,许多小说、演义、影视剧,都把朱元璋、徐达、汤和三人描述成从小一块长大的发小,在真的历史上,朱元璋和汤和的确是自小相识的发小,但是徐达和他们二人只是同一个县的同乡关系。

当时还在当僧人念经化缘的朱元璋,被自己发小汤和拉去投靠了郭子兴的农民起义军,仅仅一年后,朱元璋就凭借着出众的能力,在郭子兴手下混了个小头目,这时,他回乡募兵,徐达就这么认识了朱元璋,并加入朱元璋麾下起义军,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传奇一生,那一年徐达刚二十二岁。徐达从小习武、身手极好,他初入起义军很快就崭露头角,得到了朱元璋的格外注意。徐达加入朱元璋麾下一年多后,濠州城内的几个大帅各自称王、互相不服,内讧一触即发。朱元璋见状,知道他们难成大事,于是就把自己刚刚招募的七百新兵,全部留给了郭子兴,算是报答他提携之恩。朱元璋自己仅带着徐达、汤和、常遇春等二十四人从濠州出走,前往定远、滁州,另募新兵、另辟地盘,这二十四人,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淮西二十四将。

经过几个月的转战,朱元璋很快就在定远站稳了脚跟,并攻下了滁州、和州两地,在这个过程中,徐达每战都冲锋在前,勇猛异常,而且他不仅勇猛,还善于动脑,遇事沉着冷静,可谓是有勇有谋,得到了朱元璋,以及朱元璋麾下所有人的认可。朱元璋这里局面蒸蒸日上,而濠州的那几拨起义军则因为内斗,实力一天不如一天。当初和郭子兴一道起义的孙德兴,地盘也丢了、手里也没粮食了,不得已只能带着人来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抹不开面子,便收留了孙德兴一伙人。然而,朱元璋此举,却遭到了郭子兴的兴师问罪,孙德兴与郭子兴不睦,他害怕朱元璋会把自己擒住献给郭子兴,于是没有知会朱元璋就想偷偷溜走。谁料,孙德兴不但没成功溜走,反而被郭子兴一行人迎面碰上,正好将他擒住。

孙德兴的部下听说后,立马就将毫无防备的朱元璋给抓住了,扬言若是孙德兴被害,他们也要杀了朱元璋。另一边,徐达得知朱元璋被擒,孤身前去和孙德兴的部下谈判,表示愿意代替朱元璋做他们的人质。后来,经过濠州其他几支起义军首领的相互调解,郭子兴放了孙德兴,郭子兴的部下也放了朱元璋。经过这件事,朱元璋对愿意舍身救自己忠义无双的徐达越加亲近信任,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徐达顺理成章的成了朱元璋这只起义军之中,当之无愧的二号人物了,没过多久,随着郭子兴病逝,濠州其余几支起义军的实力越发不行,一些起义军将士一看这种情况,纷纷投靠了蒸蒸日上的朱元璋,此消彼长之下,朱元璋的实力则更加强大,他成了濠州农民起义军实际上的领头人。

随着实力进一步提升,朱元璋又把目光放到了更长远的地方,派遣徐达领兵南渡长江,成功攻占了集庆府、以及周边十几县,朱元璋改集庆为应天府,此后应天就成了朱元璋的根据地。此战后,朱元璋自称吴王,将徐达封为大将军,命他继续领兵作战、扩大战果。在之后的整整十年时间里,徐达领兵南征北战,先后击败了长江以南的残余元军,以及陈友谅、张士诚等军阀。此时,除四川云贵等地外,整个长江以南已经尽入朱元璋之手,南方基本被平定后,朱元璋又册封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命他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残元,徐达不负朱元璋厚望,只用了短短两个月时间,就将黄河以南地区全部收复,然后横渡黄河继续北上。徐达的战绩令朱元璋十分欣喜,他看到天下全部平定只在旦夕之间,于是便在应天府昭告天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

徐达又被朱元璋加封为中书右丞相兼太子少傅,无论是官位还是封号,都数文武大臣中的首位,虽然北伐战事一帆风顺,但徐达并没有半点骄傲和松懈,他又率领部下一鼓作气,仅用了七个月时间就横扫山东、河南、河北,并一举攻下了元大都,将其改名为“北平”,再之后,北伐大军进入北平后,徐达严肃军纪,严禁手下将士杀戮抢掠,很快就赢得了民心。接着,徐达依旧亲自领兵,先后平定了山西、陕甘等地后,为防止残元势力卷土重来,他继续带领翻越长城深入漠北作战,持续打击残元势力。这一次的北伐,徐达百战百胜,只在连续作战三年多后,因为明军深入漠北腹地太远,再加上明军将士普遍疲惫,徐达这才吃了一场败仗,损失将士两万多人,他知道此仗不宜再打,于是引兵还朝、以图后计。

尽管徐达吃了一场败仗,但是朱元璋也明白事出有因,再加上徐达功劳实在太大,即便不追究徐达责任,其他人也不会有意见,于是也就没有责怪徐达,并仍旧给予了他厚重的封赏,以表彰其北伐功劳。其后数年,徐达长期坐镇北平,即主持防御及震慑北元的军事任务,还主持开荒屯田、修建边防城池等差事,徐达深刻的明白“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句话意味着什么,不仅意味着自己个人加官进爵,后世家族平步青云,更意味着如果做不好,自己不仅会身败名裂,后世家族也可能会满门抄斩,伴君如伴虎,徐达晚年时期的感悟确实颇多,这也是他一直想与朱元璋保持一定君臣距离的原因。

最终,徐达因为长期征战,再加上操劳过度透支了身体,徐达在五十几岁时,身体就开始疾病不断,尤其是他得了背疽,十分痛苦、苦不堪言。朱元璋便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将他接回应天府来休养,徐达奉旨返回之后的三个多月左右,就因为病入膏肓、药石无解,最终不治身亡,享年只有五十四岁。朱元璋非常的悲痛,并且亲自参加葬礼、以示尊重,追封徐达为“中山王”,并允许后人可世袭罔替,赐予谥号“武宁”,并且配享太庙。至于野史与小说,很多关于徐达功高震主,被朱元璋所加害,这些纯属无稽之谈,无凭无据、毫无论证,纯属文艺作品的虚构演义范畴而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