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大明王朝的三张面孔 > 3 朱允炆 小辈当家是不容易的(第1页)

3 朱允炆 小辈当家是不容易的(第1页)

朱允炆,大明王朝的第二位君主,年号为“建文”,是为“明惠宗”。

朱允炆登基坐上龙椅这一年只有二十一岁,说是乳臭未干有些夸张,但绝对算得上是少不经事。而同在这一年,朱允炆的四叔朱棣已经三十八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大好年华,而且这时候的朱棣已经在北平就藩整整十八年,也身先士卒的带领大明军队和蒙古人打了十八年,搏出了个赫赫威名,在朝野中是有一定威望与影响力的。

而反观朱允炆呢,也就是顶着一个“朱元璋长子长孙”的名头,被朱元璋生拉硬扯的扶上皇位,无论是能力还是威望,根本与朱棣无法放在一起比较。更别说咱们华夏历来都讲究长幼有序,尤其是信奉儒家的古代封建社会更是如此。

朱允炆小辈当家,又德不配位,他上头那些以朱棣为首的叔叔辈藩王们能服了他,那才叫怪。而且,即便是朱允炆最能拿得出手的名头,其实细究起来,也不严谨的。这朱允炆是朱标的次子,而且最开始还是庶出的次子,而朱标的第一任太子妃则是大明大将常遇春的女儿常氏,常氏为朱标生下了嫡长子朱英雄与三子朱允熥,只不过常氏和朱英雄都不长寿,很早就都去世了,这才让朱允炆的生母吕氏成功上位,继任第二任太子妃,而且哪怕先除去早夭的朱英雄不算,朱允炆也不算是朱元璋所有活着的孙子辈里最大的那一个,朱棡的世子朱济熺也比朱允炆年长。

也就是说,朱允炆当这个皇帝,不但不能令他那些叔叔辈的人信服,就连和他的同族兄弟很多也不服气。就拿朱济熺来说吧,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朱元璋招到应天在皇宫里,与朱允炆一块学习,而且朱济熺曾经也很受朱元璋喜爱,和朱允炆的关系一度还非常不错。

可是,这个一切都从朱标去世开始,变得微妙了起来了。

无论是朱棡,还是朱济熺,这爷俩都对皇位有了觊觎之心,朱棡给自己的宝贝儿子朱济熺去密信,让他赖在应天府不走,时刻掌握朝廷的动态,拉拢朝臣为自己这一脉造势。哪怕几个月后,朱元璋将朱允炆封为了皇太孙,明确了他皇位继承人的正式身份,朱棡与朱济熺这爷俩仍旧不死心,气得朱元璋下诏将朱棡臭骂一通,又下旨把朱济熺给轰回了封地。

朱允炆登基时,大明共有二十五位宗室藩王,他们的封地占据了大明的大半江山,大部分藩王手里都有一万人以上的兵力,势力小一点的藩王手里至少也有三五千兵马,而负责镇守边疆的九大藩王,不但封地更广阔,手里兵马更是多达数万。

其中仅朱棣就手握十万能征惯战的边军,而朱权手里握有包括威名赫赫的朵颜三卫在内的八万多重兵,而且这些藩王绝大部分都是朱允炆的叔叔辈,对朱允炆隔代继位做皇帝都多有不忿。然而面对这诸多不服,朱允炆登基后,却并没有选择拉拢一批、稳住一批、分化一批、打压一批,步步为营逐步削藩的稳妥手段。而是急于求成,在他那两个“狗头军师”黄子澄与齐泰的建议下,开始用强硬的手段开始了全面削藩。

在朱允炆登基的第一年,他就下旨以多有不法为由,问罪于一批朱元璋的儿子们,这其中有五子朱橚、七子朱榑、十二子朱柏、十三子朱桂、十八子朱楩,废除了他们的藩王之位,将他们捉拿囚禁起来,其中朱柏被削藩后,不堪受辱、举家自焚。朱允炆一出手就连削五王,这其中还有嫡出的朱橚,这可是他亲五叔呢!

朱允炆的这一犀利狠辣的操作,顿时让剩下的其他二十个藩王深感震动和威胁,尤其是远在北方的朱棣更是寝食难安,要知道不论按嫡出算还是按长幼算,他在朱元璋的儿子们现在都是年龄最大的,即便自己什么都没做,在朱允炆眼里,这个亲四叔也是一个显眼包。于是,朱棣开始笼络其兄弟们,不自觉间就形成了一个反削藩联盟,开始或明或暗的联合起来,共同抵制朱允炆的削藩举动。

历史上,对朱允炆的评价普遍都是仁慈与软弱这样的字眼儿,他私下的为人究竟如何肯定是个千古之谜,但是从各种客观的历史事件,尤其是他强硬削藩的手段来看,朱允炆似乎和仁慈与软弱这类的字眼儿,好像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呢。反正,不仁慈与不软弱可能更贴近朱允炆本人的秉性。

纵观大明王朝将近三百年历史上的朱氏子孙,能力菜的不乏其人,可有一个怂的吗?他们老朱家人主打的就是一个:我可以很菜,但绝不能怂!

连削五王后,朱允炆顿时膨胀了,开始把下一步的削藩目标对准了所有藩王中势力最大的朱棣。当时,朱棣的三个嫡子因为前去给朱元璋奔丧,还被朱允炆扣在应天城内做人质,朱棣先是装疯麻痹朱允炆,等自己的三个儿子想办法从应天逃回北平后,朱棣也就不再装了,立刻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挥兵南下,正式反抗朱允炆。

所谓的“清君侧”,主要清的是力主削藩的黄子澄与齐泰,而所谓的“靖国难”,则靖的是削藩会导致天下大乱的国难。别管朱棣这个理由是否牵强,但说起来,他扯起的“清君侧,靖国难”这个旗号也是有根据的。因为朱元璋曾在他亲自拟定颁布的《皇明祖训》中给藩王留下过这样一个特权: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有了《皇明祖训》中的这一条先皇遗言,朱棣至少也算是出师有名了。

这朱元璋呀,临死前为了扶朱允炆坐稳帝位,可谓是费尽心机,可他偏偏却忘了开国之初,自己还立下了这么一条坑孙子的破规矩。而朱元璋好心办坏事,把朱允炆坑惨还不止这一件事,朱标死后,因为担心日后年纪尚轻的朱允炆日后镇不住那些骄纵的功臣,朱元璋大肆屠杀他不放心的武将勋贵,直杀得朝中的武将出现了人才断层,这又导致等到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允炆虽有数十万兵马,可是就连一个可堪大任的帅才和将才都找不到一个。

当时的开国武将只剩下一个年近七旬的老将耿炳文了,可是耿炳文早年除了单独带兵打败过元末军阀中最不能打的张士诚外,几乎就没有单独带兵打过其他硬仗,除了资历老,能力着实一般。朱允炆重用的另外一个主帅李景隆,这可是个标准的二代子弟,能够上位,无非就是继承了他爹李文忠的位子,再加上他和朱允炆从小一块长大,关系匪浅,因此才被委以重任。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有这样两个主将,朱允炆岂有不败之理?

四年后,朝廷大军节节败退,朱棣兵临应天城下,眼看城破,朱允炆绝望之下自焚而亡,可是尸首不知所踪,也有野史说他趁乱悄悄跑出了应天城,出家为僧远遁到了南洋,不过这多半都当不得真的,可怜的朱允炆削藩不成,最后反倒把自己这个皇帝给削没了,真是即可叹又可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