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作文 > 第43章 谦逊的谋略家杜如晦上(第1页)

第43章 谦逊的谋略家杜如晦上(第1页)

杜如晦,字克明,出生于585年,是唐代初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出生地在京兆郡杜陵县,即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作为隋朝昌州长史杜吒的儿子,杜如晦出身于显赫的京兆杜氏家族。

在隋朝末年动荡的时期里,杜如晦初入仕途,担任了滏阳县尉。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武德元年(618年),杜如晦遇到了他生命中的重要转折点,被李世民——后来的唐太宗——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并很快晋升为陕州总管府长史。之后通过房玄龄的推荐,杜如晦进一步得到了李世民的认可,成为了秦王府的重要成员,接着又升任了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并且成为了“十八学士”之首,这些学士们都是当时的文化精英。

李世民创建天策府时,杜如晦担任了从事郎中这一要职。而在决定性的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爆发,杜如晦秘密参与了策划,并成功辅助李世民登上了皇位。为了表彰他的贡献,新即位的唐太宗任命杜如晦为兵部尚书,并赐予其蔡国公的封号。在贞观年间(627-649年),杜如晦与房玄龄一同执掌朝政,二人合作无间,一个擅长谋划,另一个则善于决断,他们两的协作被誉为“房谋杜断”,成为了后世评价唐代良相的标准之一。两人共同制定了许多重要的典章制度,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早年经历

杜如晦自幼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与悟性,对历史和文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并乐于与人分享交流这些知识。在隋朝大业年间(605年—618年),他被征召为预备官员,很快便得到了吏部侍郎高孝基的高度赏识。高孝基对杜如晦的能力十分看重,认为他是能够应对复杂局势的人才,具备成为国家栋梁的潜力。出于这样的欣赏,高孝基曾对杜如晦说道:“你拥有处理事务的卓越才能,应当成为国家的支柱,希望你能坚守这份美德。我打算先安排你担任一个小职位,虽然俸禄不高,但这是一个开始。”

然而,尽管有着高孝基的认可和支持,杜如晦在滏阳县尉的位置上并未停留太久。不久之后,他选择了离开官职,返回故里,似乎是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道路或等待更合适的时机来施展抱负。

秦府高参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随着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挥师直指长安,并成功平定该地之后,杜如晦的命运迎来了转折点。他被秦王李世民召入王府,担任法曹参军一职。不久之后,他又升任陕州总管府长史,迅速成为李世民身边的亲信谋士之一。

然而,太子李建成对秦王府中人才济济的局面感到担忧,担心这些英才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此,李建成向父亲唐高祖李渊建议,将秦王府的官员调派至各地任职。这一命令下达后,大量官员被外放,这使得秦王李世民深感忧虑。此时,记室房玄龄对李世民说:

“虽然许多优秀的幕僚都将离开,但这并不值得惋惜。唯有杜如晦,此人不仅聪慧过人,更能洞察事理,具备辅佐君王的能力。如果大王志在一方,则无需此等人才;但若欲图天下,那么杜如晦将是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听了房玄龄的话,李世民恍然大悟,意识到险些错失一位重要的谋臣。于是,他立即向李渊上书请求,这才得以保留杜如晦在秦王府中的职位。

武德元年(618年),随着唐朝的建立,同年七月,面对陇西薛举的进犯,李世民率军前往泾州进行讨伐,虽初次交锋失利,但薛举不久病逝。李世民再次集结军队对抗薛仁杲,并任命杜如晦为随军顾问参与军事决策。最终,薛仁杲兵败投降,而后遭到处决。

武德二年(619年),当刘武周与宋金刚攻占太原时,杜如晦继续追随李世民出征,成功击退了叛军。到了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军进攻洛阳的王世充,而后者又联合了窦建德。在此期间,杜如晦凭借其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判断力,辅助李世民先后击败窦建德和王世充。在一系列针对割据势力的征战中,杜如晦以其智慧和远见卓识,成为了李世民身边不可或缺的智囊,为唐朝初期的统一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玄武政变

随着李世民在讨伐各地叛乱中屡建奇功,他的声望日隆,这引发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嫉妒。二人与唐高祖李渊的宠妃张婕妤、尹德妃暗中勾结,图谋陷害李世民。一次,淮安王李神通因战功获封大片土地,而张婕妤的父亲私底下向李渊索要这片地。当得知土地已赐予李神通后,他不甘心地通过张婕妤诬告李世民仗势欺人,指使李神通夺走土地。另有一次,杜如晦骑马路过尹德妃之父尹阿鼠的府邸时,被尹家仆人无理拽下马来殴打,并辱骂不已。事后,尹阿鼠又借尹德妃之口向李渊进谗言,说是李世民让杜如晦故意羞辱他。尽管李世民多次辩解,但李渊宠爱二妃,始终未能完全信任李世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并建立了文学馆,任命杜如晦为从事中郎,位列十八学士之首。李世民常常亲临文学馆,与杜如晦等贤才讨论经史,直至深夜。然而,太子李建成对此深感忌惮,认为秦王府中最令人忧心的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因此,他向李渊进言,最终成功将房、杜二人逐出京师。

到了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试图拉拢尉迟恭却遭拒绝,转而派人行刺未遂,便诬告李渊将尉迟恭关入大牢。李世民救出尉迟恭后,后者探知李建成和李元吉欲于昆明池设伏加害李世民。长孙无忌迅速通报给李世民,劝说其先发制人。

面对兄弟之情与国家大义的抉择,李世民犹豫不决。尉迟恭与其他忠臣日夜劝谏,强调不能因小仁而废社稷大义。李世民终于决定召回被逐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即使此举意味着丢掉性命。为了安全起见,他们扮作道士秘密潜回秦王府。

经过一番密谋,李世民最终下定决心,发动了着名的玄武门事变,一举除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事变成功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杜如晦则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同年十月,论功行赏之时,杜如晦因其卓越贡献被授予兵部尚书一职,晋封蔡国公,并赐实封食邑一千三百户,成为李世民最信赖的股肱之臣之一。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彰显了李世民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也见证了杜如晦作为谋略家的关键作用。

贞观之始

贞观二年(628年),太宗皇帝对杜如晦的才能给予了高度的信任与肯定,任命他为检校侍中,并兼任吏部尚书,继续总管东宫兵马。在这一职位上,杜如晦展现了非凡的能力和责任感,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到了贞观三年(629年),一场严重的旱灾席卷了这片土地,面对天灾,太宗下令房玄龄、杜如晦以及长孙无忌等重臣前往名山大川举行祈雨仪式,以求缓解旱情。同年,杜如晦接替了长孙无忌出任尚书右仆射,继续负责官员选拔的重要工作,并与房玄龄并肩辅佐朝政。他们共同制定了朝廷的组织架构,确立了表彰贤能的标准,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尽心尽力。

杜如晦与房玄龄二人合作默契,相得益彰,他们的治理智慧和领导能力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赞誉,被誉为当时的良相典范。这段时期,不仅是唐朝初期政治清明、国力增强的关键阶段,也是杜如晦个人职业生涯中的辉煌篇章。他与房玄龄联手,不仅塑造了一个时代的政治风貌,更留下了后人难以忘怀的治国佳话。

英年早逝

在贞观二年(628年),太宗皇帝对杜如晦的非凡才能寄予了深厚的信赖,任命他为检校侍中,并兼任吏部尚书,继续掌管东宫兵马。杜如晦在这个重要职位上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广泛赞誉。

到了贞观三年(629年),一场严重的旱灾席卷全国,唐太宗命令房玄龄、杜如晦以及长孙无忌等重臣前往名山大川举行祈雨仪式,以期缓解旱情。同年,杜如晦接替了长孙无忌担任尚书右仆射,继续负责官员选拔这一关键工作,并与房玄龄并肩辅佐朝政。二人共同制定了朝廷的组织架构,他们的合作堪称完美,治理智慧和领导能力得到了一致的认可,被誉为当时最优秀的宰相。

然而,好景不长,杜如晦英年早逝,这对太宗皇帝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为了表达对这位昔日挚友的深切怀念,李世民亲自作诏书给着作郎虞世南,请求他为杜如晦撰写碑文:“我和杜如晦之间的情谊深厚,今他不幸离世,追念往昔功绩,我悲痛不已。希望你能领会我的心意,为杜如晦留下一篇动人的碑文。”

随着时间流逝,唐太宗对杜如晦的思念依然未曾减退。赏赐房玄龄黄银带时,太宗因无法再将同样的荣耀给予已故的杜如晦而潸然泪下,于是又准备了一条黄金带,嘱咐房玄龄将其带到杜如晦的灵堂,希望能以此安慰好友的灵魂。贞观五年(631年),每逢杜如晦的忌日,太宗皇帝都会派遣使者慰问其家人,赏赐之丰厚如同生前。他还特别封杜如晦的儿子杜荷为郡公,以示对其家族的尊重。

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在杜如晦等人的墓前举行祭少牢仪式,表达了唐太宗对这些功臣的敬意和怀念。直到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宗又下令由阎立本绘制包括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在内的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画像,并将它们置于凌烟阁之中,以纪念这些为唐朝建立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杜如晦位列第三,他的形象永远留在了历史的画卷中,成为了后人缅怀的对象,也见证了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之间那份超然的情谊。

喜欢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