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有言,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
见没有人应答,沈芫忍不住站起身,把自己的心中所想说了出来。
“民女认为慕容老先生的问题,早在百年前的书卷上便有了答案。董夫子提出的观点,也恰好是民女心中所想。”
听见沈芫的声音,所有人朝风亭看去。
微风拂过,吹起纱幔,露出一角嫣红色衣裙,亭内女子的身影若影若现。
楚玉宁猛地睁大眼眸,风亭内的女子竟是沈芫!虽然隔着一层纱幔他看不见,但认识这么多年,他对她的声音再熟悉不过!
沈芫怎么也来了闻道宴?是柳氏给的帖子?
她问柳氏要帖子来这里是为了什么?为了见他吗?
楚玉宁心中泛起疑惑,他忽然想起沈芫说的这几句话还曾是他教给她的,只是他当时不赞同董老先生所言,把这一卷匆匆翻过,没有细看。
他还记得,当时沈芫还揪着这一页的最后几句话,同他说:“你看,古书有言‘夫不正,妻可改嫁。’虽然我们有婚约,但若你将来考上功名后辜负我,我必定去敲那登闻鼓,与你退婚,另嫁他人!”
当时沈芫说得极为认真,可他根本没当回事。
楚家村与京城相隔万里,他不信她一个孤女能靠自己走到京城,更不信她能有胆量去敲那需要先挨二十大板才能敲的登闻鼓。
所以沈芫的话,他当时并未放在心上。
没想到沈芫却还记得那一页书卷上写的东西。她的心里一直都是有他的,她忘不掉他,对吗?
慕容老先生听完沈芫的话满意地点了点头,他捋了捋胡子,沉声道:“这位姑娘说的话,尔等熟读古书不会不知,只是不敢站出来说。”
溪流边的书生低垂着头,一脸羞愧。沈芫说的话,他们确实都知道,只是不敢站出来说。
因为他们觉得这些话是不忠君主、不敬父亲、不顺丈夫之言,是与世不容的言论。
所以董老先生的三纲论流传上百年,却只流传下来最前面十二个字,“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百姓所熟知。
至于后面所言,都被他们这些读书人忽视或抹去了。
慕容老先生无声叹息,心有畏惧瞻前顾后,不敢站出来发声,或是言行不一、心口不一,都不是他想要找的徒弟。
今日这些书生,他都不太满意。
如果非要在这群平庸之辈中选一个,楚玉宁算是勉强出色。可他收徒不想勉强,而且,他对楚玉宁的人品也抱有余地。
慕容老先生犹豫间,楚玉宁忽然抬腿走向风亭。
“姑娘说,君不正则臣可另投他国,父不慈则子可远走他乡,夫不正则妻可另嫁他人。那何为不正不慈?”
“君王一时被奸臣所惑,就是不正吗?父亲一时生气打孩子,就是不慈吗?丈夫一时被外室所迷,就是不正吗?这不正不慈的规则可有人评定?”
“若无评定,那怎可因为对方一时犯下错误,就另寻他人?连改正的机会都不给对方,这又算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