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东京七龙下
没过几分钟,张振华和李锦纶就又回来了,他们带过来两个人,俩人一个身材不高一米六七的样子有些微胖长了一张娃娃脸,另一个身材略微高点点儿不过很瘦。
张振华很开心的介绍着都是同道中人,一个是四川人叫彭家珍,一个是福建人叫陈可钧,胖点儿的彭家珍张振华知道,至于那个瘦点儿的他在历史并不熟悉。
彭家珍1888年生,字席儒,四川金堂人,1906年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后赴日本考察学习军事,在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赴北京,任京津同盟会暗杀机关部部长。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一先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满清政府以爱新觉罗·良弼为首的满清皇室贵胄不甘心失败,组织宗社党,负隅顽抗,誓与人民为敌。为了扫除革命阻碍,彭家珍决定舍身前往暗杀良弼。
1912年1月二十几日(具体哪天记不得了)深夜,彭家珍暗藏炸弹,在北京西四北红罗厂良弼府门前,将良弼炸死。爆炸中,彭家珍不幸被一块弹片飞伤后脑,壮烈牺牲,在暗杀行动十多天后,满清政府被迫下诏宣布退位。
至于那个瘦子他不熟悉,但是人家也是个历史人物,陈可钧1888年生,字希吾,福建侯官人。1905年东渡日本学习,1911年4月,随黄兴、林文率领的“选锋队”(敢死队)百余人,向两广督署发起总攻,与清兵激战,身负重伤而被捕后,从容就义,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中之一。
原来是彭家珍来到日本后一直想着加入革命党,刚好就在这时碰到了陈可钧,两人一见如故,大半年来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谊,彭家珍准备最近要回国过年了,俩人这不今晚在饭馆里吃顿饭,恰恰就被隔壁张振华他们给听到了。
在张振华的互相介绍下大家互相认识了,大家也都是比较豪爽的人,又都是年轻人张振华提议干脆坐在一起吃饭喝酒,他们俩就答应过来了,李锦纶这时便出去再让加几个菜和几瓶酒。
他们一边互相说着话,发现更惊奇的是,出了李锦纶他们六个竟然都是1888年生人是同岁,都是年方十九,其实马上就要二十岁了,因为马上就要过年了。几人坐到了一起以后开始激动的交谈了起来,切入的话题当然是革命的方面,几个人从中国国内目前的困境开始讨论,逐渐讨论到了法国大革命。
张振华看着他们五个人说的都满眼放光了,不得不内心感慨,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呀!这几个热情的革命少年,正是自已收揽的大好时机。
张振华开始慢慢的说起来世界大势,这时他们几个认真的听着,都很好奇张振华的想法,只听他从世界发展说到中国的出路,从朝廷庙堂说到农村土地,从新军训练说到人民教育,最后张振华不知吃了多少、喝了多少、说了多少,反正直至半夜才散,他们各自都对着张振华透露着仰慕的眼光。
第二天上午张振华睡到了九点多才醒,心中后悔的连连感慨道以后可不喝酒了,简直是花钱买罪受。醒来后没一会儿,李锦纶就进来提醒他孙先生从旅馆中打来了电话,说是有两个客人想让他会见一下。
这时张振华才想起来了,前几天跟孙一先会谈的时候他提出过要求,希望孙一先能给他推荐几个人才,看来是孙一先已经想好人选了。
张振华听完这话赶紧洗漱一下就准备出门,在用刷牙的时候他不仅该感慨,这个时候的牙刷真的很难用,用马尾毛制作的,牙膏当然没有了,用的是白色的牙粉。
牙膏好像这时候已经发明了,只不过还没有普及开来,至于牙刷好像高分子塑料还没有出现,不过想到塑料和尼龙张振华觉得自已将来有时间也好掺和一下。一边想着这些,一边就披上了大衣和李锦纶出门去了,连早饭也顾不得吃了。
到了孙一先所在的旅馆以后,仍然是在陈四姑得引领下,张振华和李锦纶走进了房间,看见在小客厅里孙一先一身便装的跪坐在小桌子前,他的对面是两个年轻人,他们看见张振华走了进来都站立起来。
张振华看到一个高个子得有一米八,瘦长脸双眼皮的大眼睛很有神,另一个个子不高一米七左右,四方脸浓浓的大眉毛,戴着一副眼镜。孙一先微笑的和张振华握了握手,开始了介绍,他指着高个子的说:“振华,这位是山东张季鸾是革命报《夏声》的编辑。”
他又指着那个矮一点儿的说:“这位是广东许崇清,也是一名留学生!”张振华微笑的点了点头,心想这两位人物可不得了一个是《大公报》经理,一个是一先大学校长。
张振华不知道的是,这两个人和昨天饭馆里的五个人,都是在东京被他发现的,又都是属龙的,后来被人们合称“东京七龙”的传奇终于凑齐了。
许崇清1888年生于广东广州,8岁丧父,其母作独力抚养好几个孩子,生活艰难。后来许崇清被送往湖北武昌,寄养在亲戚家,并进了当地一所教会学校念书。1905年,许崇清考取官费生,东渡日本留学。
后来许崇清学成回国,他担任广州市、广东省的教育行政领导职务,他曾发起收回教会学校外国人管理权及禁止在学校内传教的运动,他还开展了工人群众的识字运动。一九三几年时,许崇清发表过《农村学校改造》,希望通过农村学校的改造,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活的道德化。
后来许崇清出任一先大学校长、广东任教育厅长,在任期间,他除整顿全省中小学校之外,大力开展农村教育,对农民介绍科学知识,提高群众文化水平,这种做法当时在全国也是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