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过去,大乔已经能与秦高轩轻松对话,提点小要求了。
“全因孩子,还有他对我那份偏爱。”
偏爱到近乎宠溺。
“嗯,知道了。”
秦高轩点头,又与大乔聊上几句,便离府而去。
宛城私塾内。
秦高轩来到时,蔡昭姬正与几位儒生高谈阔论。
话题从时局动荡到九州趣闻,偏偏不提汉室衰弱。
突然,“啪嗒”一声,门被推开。
一位身着大汉官服,墨色纹路的男子走了进来,气度非凡。
众人目光不由得齐聚他身上,蔡昭姬也立刻起身,远远地微笑行礼。
“参见大人。”
“夫君。”蔡昭姬轻笑。
才女蔡昭姬鲜少留于府内,毕竟宛城儒生不多,她得出面撑场。
在座学士,皆因她,或是她父亲蔡邕的名号而来。
此刻,他们望向秦高轩,心中暗自惊叹。
得知秦高轩身份的儒生们,虽不敢怠慢,却未料到他如此年轻。
看上去,竟比蔡昭姬还要年轻几分。
谁能想到,这位年轻人竟将宛城治理得井井有条呢?
秦高轩身边,一位儒生步履轻盈,面带微笑,谦逊而不失风度。
他们边走边谈,似乎无论话题如何,都无法让这位儒生皱一下眉头。
一旁的小男孩,模样俊俏,乌黑的眼睛东张西望,满是好奇。
秦高轩挥了挥手,轻松地说:“别那么拘束嘛。”
“来的可是颍川的荀彧、荀攸?”
他目光扫过,心中清楚,这两位可是私塾中的宝贝。
荀彧,字文若,曾以“王佐之才”闻名,从举孝廉到守宫令,再到归乡避难,袁绍的上宾,最后投奔曹操。
这样的大才,秦高轩自知难以驾驭,但他居于宛城,时不时也能贡献一二良策。
不论是房屋布局,还是农田规划,总能见到他的智慧。
另一位,荀攸,字公达,荀彧的侄子,从黄门侍郎到因刺董卓入狱,再到曹操的军师,他的智谋无人不晓。
曹操征伐吕布时,正是荀攸的奇计,水淹下邳城,立下大功。
如今,这两位曹操的得力干将,却都在自已的宛城中,真是让人欢喜。
荀彧之所以投奔,全因他敬佩的蔡邕,还有那位才女,昭姬的魅力。
这父女俩,简直就像是他秦高轩的人才磁铁,不断吸引着能人异士。
两个月时间,已有荀彧、荀攸加入。
未来?难以预料。
“哎,你们别太拘束,我就是随便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