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地处现在河南省的西南部,绵亘八百里。西接秦岭,东连霍山,北望洛城,南临汉江,西北靠近熊耳山,地理位置极为不错,既是很好的藏身之处,又是很好的战略基地。要是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北伐之时会给军队以有力的支援,正是从这点考虑,李隽才决定带领老百姓进山发展。
说实在的,李隽带领这些老百姓进山非常非常不乐意,带老百姓进山后会非常艰苦,日子会过得很艰难。倒不是李隽怕吃苦,李隽这个战争英雄什么样的苦头没有吃过,哪会在乎这点苦楚,而是因为进山后没有住处不说,还没有吃的,再加上正是冬季,到处是冰天雪地,朔风怒吼,吹在身上如刀似割,伏牛山是河南省最高的山脉,温度就更低了,其中的苦楚有多少不用想都知道。
但是,李隽也是迫不得已,不得不为,要是李隽放手不管,不用说那些老百姓肯定是死路一条,他们回到家乡肯定是给蒙古军队抓住吊死,那些自发回归的老百姓的下场也是如此。
这种事情李隽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决心拯救他们。他救下的老百姓数量不多,只有几百人,再加上他派牛远辉他们从别处带来的老百姓也不过千把人,以此少得可怜的人数根本就无法与蒙古人对抗。
要是别人,肯定是无法应对,对于李隽来说就是别人认为没有办法的事情他也有办法,略一审视,李隽决定去伏牛山,把大本营安在伏牛山上。进山的苦楚虽然多得很,但是总比等死强得太多吧。
李隽是个富有远见的人,他预见到蒙古军队必然会从后追来,蒙古军队最善长破坏,他们所过之处必然是一片废墟,他们必然不会放过他们所到之处的老百姓,李隽充分发挥他的特长,“廖作伪言”,把这些老百姓带上,一起进山。
群峰耸峙,千岩竞秀,万壑峥嵘,林木幽深,白雪皑皑,一片银装素裹,伏牛山好象是用银子造就似的。伏牛山的自然风光极其优美,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很好的旅游胜地,要是在平时的话,李隽肯定是会以诗人的心情来赏景。现在,他根本就没有心思浏览美丽的山色,因为他要给老百姓创造生存的机会。
伏牛山固然是藏身的好地方,但是新来乍见,没有住处,没有生活用具,要是不处理的话,冻饿二字就会要了很多老百姓的性命。
“牛远辉,你们去伐木造房。时间紧迫,房子就不用造得中规中矩,能够遮风挡雪就行了。房子不要建在山岭上,也不要建在山坡上,那里的风大,会很冷,找地势低矮的地方造。造好了就把老人,孩子,女人,病人安排进去住。年青人,身强力壮的就先让让,最后再住进去。”李隽对牛远辉分派任务道:“这事,你看着点。灵活点处理。”
牛远辉万万想不到李隽会把这样重要的任务分派给他负责,很是高兴地道:“大人请放心,我一定做好,一定做好。”
牛远辉乍看之下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夫,其实他挺有才干,做起事来很是机灵,这点李隽从他去联络那些回归的老百姓一事得到验证,他联络回来的老百姓最多,情绪也是最好,最是支持李隽向伏牛山退却的主张。是以,李隽才把这个任务分派给他。
“丁大同,你带人去打猎。我们人多,消耗量很大,能吃的全部猎获。”李隽对着一个四十来岁的汉子叮嘱道:“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能出事。”丁大同是猎户,善长打猎,李隽才把打猎的任务分派给他。
一万多人进山,首先就要解决吃住两件事,住还可以凑合着,吃就不能凑合着了,人要是不吃饭,只有饿死一途了。
并非没有粮食,李隽采取的是能带走的就全带走,一万多人进山还是带了差不多十万斤粮食,但是十万斤粮食对于一万多人来说,根本就顶不了什么事情,放开肚子吃的话,只需要几天就光了。李隽非常清楚,他们面临的局势是何等的凶险,不得不预为筹谋,一到山里就派人去打猎。
伏牛山的飞禽走兽很多,要是打猎打得好的话,倒也不失为一条筹措粮食的好办法。当然,这有一个困难,就是在冰天雪地里打猎,收获恐怕不是太好。其实,冬天打猎有冬天打猎的好处,好多动物正在过冬,用现在的话说是在冬眠,不会乱跑,有经验的猎人会很容易得手,收获反而更大。
李隽这话说得很是关怀,好象亲人在叮嘱一样,丁大同这辈子还没有听到过如此随和的叮嘱,很是感奋,道:“大人请放心,小的其他本事没有,打猎的本事还是有一套,丁大同向大人保证,绝不会饿死一个乡亲。”
他是一个经验极其丰富的猎手,他信心十足地说出这样的话,李隽放心了不少,非常赞许地道:“那就全拜托你了。”
“大人等着瞧就是。”丁大同手一挥,带着狩猎队伍出发了。
李隽望着丁大同他们的背影,直到看不见了才收回目光,对身边一个五十多六十岁的男子道:“姚大伯,就有劳你带人去伐木,做木钉竹钉,把上山的几条道路全插满。这事有关万多乡亲的性命,还请姚大伯用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非常明显,李隽他们在伏牛山一落脚,蒙古军队马上就会赶来镇压,要是不预为准备的话,蒙古大军一到,万多百姓必然是惨遭毒手。李隽才决定在上山的几条重要通道上插满木钉竹钉,再积存些滚木擂石,蒙古人要是敢来的话,准叫他们好受。
这个男子叫姚守依,是山中的樵夫,对伐木之事极是熟悉,很有经验,这种事情自然是非他莫属了。
姚守依非常感奋地道:“大人,你说什么我就做什么,决不出问题。”顿了顿,才道:“我姚守依活了大半辈子,都在给鞑子做牛做马,从来没有过上一天人过的日子,现在大人给我机会做人,我一定好好做一回人。乡亲们,走咧!”扛着斧头,带着人去了。
在蒙古铁蹄下,做牛做马的又岂止他一个人,李隽很是感叹他的激奋之言,叮嘱道:“你们要小心点,要平安回来。”
“大人,请放心。”姚守依的声音远远地传来。
安排完这些必须安排之事,李隽大步向前走去,来到一个山洼处,这里聚集了一千多名身强力壮的男子,正在十几个侍卫的指挥下练习刺杀搏斗,他们将是这支农民队伍的守护神,他们将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来扞卫一万多老百姓的生命。
李隽天生就有一种本领,他的言词能够激动人心,挑选出这批人后,李隽给他们训话,听了李隽的训话,无不是人人振奋,恨不得与蒙古人拼个你死我活。练习搏斗技巧很是用功,虽是在大冬天也是人人汗流满脸,额头上热气腾腾,好象一个大蒸笼。
对于他们的表现,李隽很是满意,不住点头。然而,唯一不足的是,他们手里的武器实在是不堪入目,因为他们手里拿的是木棍,还是刚刚砍下来的,不住向外渗着水份。
他们是农民,根本就没有武器,事起仓促,李隽就是有通天彻地之能也不可能象变戏法一样变出兵器,只好要他们去砍些木棍当作武器了。
在李隽巧妙部署下,在老百姓的通力合作下,几天之后,房子也造了接近两百间,几个人、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挤在一起也能凑合着住了。李隽先把老人孩子女人病人安排进去,也只能勉强够。就是这样,也让李隽放心不少。
眼看着天气又要变了,马上就要下雪,实在无奈,李隽只好派人去找山洞,除了不能不集中的人,比如那些接受训练的丁壮,全部分散开,要他们住到山洞里去。山洞阴暗潮湿,根本就不适合居住,但实在是无法可想,李隽是不得不出此下策,要不然雪一下,还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给冻死。
当然,李隽给他们制订了纪律,要他们遵守,这些纪律主要是不要下山,下山者必然重处。原因非常简单,山上的条件非常艰苦,难免有人捱不住了,想冒险下山,说不定给蒙古人抓住了,山上的情形就会给蒙古人知晓,那样的话对李隽极为不利。
为了防止有人逃跑下山,李隽派人守住各处要道,带头的都是侍卫,他们不仅军事素质过硬,还绝对忠诚,非常可靠。不是李隽不相信老百姓,这是实务,不得不防。
狩猎队的收获也不小,每天都能打到大量的飞禽走兽,不下四五千斤之多。之所以有如此成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丁大同的经验丰富,他带领的狩猎队都是由有狩猎经验的人组成,轻车熟路,打猎自然是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