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树立政权
在本能寺之变后,羽柴秀吉迅速控制了局势,并在清洲会议中确立了自己的主导地位。清洲会议是织田信长去世后,织田家内部关于继承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秀吉得到了丹羽长秀和池田恒兴的支持,这三位与柴田胜家共同被视为织田家的主要继承候选人。在会议中,秀吉巧妙地争取到了多数织田族人与家臣的支持,成功地拥立了尚在襁褓中的织田信忠的长子三法师(元服后称织田秀信)为织田家的继承人。
然而,这一决策激怒了同样有资格继承织田家的柴田胜家,后者转而支持织田信长的第三个儿子织田信孝,与秀吉对立。这一对立最终导致了双方之间的直接冲突。在1583年,双方的矛盾达到了顶点,秀吉首先迫使信孝投降,接着与柴田胜家在贱岳进行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尽管起初柴田胜家占据优势,但秀吉亲自率军冲锋前线,扭转了战局。最终,秀吉取得了胜利,迫使柴田胜家自焚身亡。织田信孝随后也被逼切腹自杀,而丹羽长秀和池田恒兴则归服于秀吉,至此,织田家内部反对秀吉的势力基本被平定。
在击败了柴田胜家之后,秀吉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天正十一年(1583年),秀吉在石山本愿寺的旧址上建造了大阪城。这座城堡因其规模宏大而被誉为“战国无双之城”,尽管它在防御上也有一些弱点,但在后来的大阪冬之阵中,真田信繁对其进行了加固。遗憾的是,大阪城在庆长二十年(1615年)被德川军烧毁,现今所见的大阪城天守则是20世纪初重建的结果。
天正十二年(1584年),秀吉再次面临挑战,这一次是由织田信长的次子织田信雄联合德川家康发起的反抗。双方在小牧山和长久手一带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史称“小牧·长久手之战”。在战斗初期,秀吉虽然拥有兵力优势,但未能迅速取胜。为了打破僵局,秀吉派遣池田恒兴等部队偷袭德川家康的领地三河国,然而,这支偷袭部队在途中遭到了德川军的伏击,池田恒兴以及森长可等将领战死。
面对战况不利的局面,秀吉展现了其出色的外交才能,成功说服了织田信雄倒戈,这迫使德川家康不得不撤军。最终,德川家康与秀吉达成了和平协议,并且家康还将自己的次子德川秀康作为人质送往秀吉处,以此表明诚意。
七、统一日本
小牧·长久手之战之后,羽柴秀吉(此时已改名为丰臣秀吉)意识到了平定东国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统一全国的计划。天正十二年(1584年)十一月,秀吉升任从三位·权大纳言,这标志着他正式踏上了公卿之路。紧接着,在天正十三年(1585年)三月,秀吉被任命为正二位·内大臣。这一系列的升迁,不仅提高了秀吉的社会地位,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政治上的影响力。
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秀吉采取了一系列军事和政治行动。首先,他派遣弟弟丰臣秀长和小早川隆景等将领进攻刚刚统一四国的长宗我部氏。利用兵力优势,秀吉迫使长宗我部氏投降,仅保留了土佐一国的领地。与此同时,秀吉还派遣藤堂高虎的部队平定了杂贺众,并处死了其首领铃木重意。此外,秀吉还派兵攻打越中国的佐佐成政,最终迫使佐佐成政不战而降。
同年七月十一日,秀吉利用摄家之间围绕关白职位的争执,成功就任从一位·关白。这一职位不仅是当时最高级别的贵族职位,也象征着秀吉在朝廷中的权威达到了顶峰。在获得关白职位后,秀吉进一步加强了对日本各地的控制。
天正十四年(1586年)九月九日,秀吉被正亲町天皇赐予新的氏名“丰臣”,成为继“藤原氏”、“源氏”、“平氏”、“橘氏”之后的第五大氏。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秀吉就任太政大臣,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政治上的地位。为了加强与德川家康的关系,秀吉将妹妹朝日姬嫁与家康,并将自己的母亲大政所送回家康处作为人质,从而确保了德川家康的忠诚。
天正十五年(1587年),九州大名大友宗麟请求秀吉支援,秀吉随即派遣丰臣秀长率领大军进攻岛津氏。通过一系列战役,岛津氏最终被降服,并被分配到萨摩和大隅两国。同年,秀吉颁布了禁止基督教传播的法令,开启了日本的禁教锁国政策。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秀吉在天正十六年(1588年)实行了“刀狩令”,收缴民间武器,实施兵农分离,这一政策有效地加强了对武士阶层的控制。从天正十七年(1589年)到天正十八年(1590年),秀吉发动了小田原之战,最终消灭了后北条氏,基本上实现了日本的统一。
在小田原之战中,秀吉率二十万大军进攻后北条氏,攻陷了北条氏的多个支城,并逐渐逼近小田原城。最终,北条氏政、北条氏直父子开城投降。战后,秀吉重新划分了各大名的领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日本的统治地位。
天正十九年(1591年),秀吉将关白之位让给外甥丰臣秀次,并自称为太阁。同年,他还发动了平定九户政实之乱的战役,派遣了蒲生氏乡、浅野长政及石田三成联同东北地方的大名平定了叛乱。此外,秀吉还命令茶人千利休切腹自尽,但具体原因至今仍不明朗。
八、征伐朝鲜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国家迎来了相对和平的时期。然而,秀吉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怀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他的目标首先是征服朝鲜,进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印度。这一野心在文禄元年(1592年)付诸实践,秀吉派遣14万大军征伐朝鲜,其中以西日本诸大名为主,由宇喜多秀家担任元帅,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为先锋,九鬼嘉隆为水军指挥官,共出动步兵14万,水军8250人,战舰700余艘。
战争初期,日军凭借其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先进的火枪技术,迅速攻占了朝鲜的多个重要城市。1592年4月,日军在釜山、庆州一线登陆,拉开了侵略朝鲜的序幕。日军的攻势异常猛烈,以极快的速度攻占了朝鲜王京汉城和平壤,随后迅速推进至朝鲜北部,直逼明朝边境。朝鲜国王李昖见势不妙,立即向明朝求援。
面对朝鲜的紧急求援,明神宗决定出兵援助。1592年12月26日,明朝派遣辽东总兵李如松为提督,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经略,率兵四万余人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抗击日军。明军与朝鲜军队联手,对日军展开了反击。
1593年1月,明军在李如松的指挥下,成功收复了平壤。这场战役中,明军的火器和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日军的攻势受到严重阻碍。平壤之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朝鲜和明朝的士气,也迫使秀吉不得不重新考虑其战略。
在平壤之战后,丰臣秀吉意识到短期内无法实现征服朝鲜的目标,遂与明朝展开和谈。和谈过程中,秀吉提出了一系列夸张的要求,包括迁都北京、将北京周边10“国”之地献为御用,赐公卿以俸禄,赐其部下以10倍于原有领地,甚至任命丰臣秀次为大唐(中国)关白,日本关白由羽柴秀秋或宇喜多秀家担任,朝鲜则交给羽柴秀胜或宇喜多秀家统治。这些要求显然过于苛刻,最终未能得到明朝的接受。
尽管第一次入侵未能实现其目标,秀吉并未放弃。文禄四年(1595年),他再次策划了第二次入侵朝鲜的行动。然而,此时的秀吉已经年迈多病,加之国内局势不稳,第二次入侵同样未能取得显着成果。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日军在朝鲜的战事也逐渐偃旗息鼓。
在征伐朝鲜的过程中,丰臣秀吉的国内政治局势也开始动荡。文禄四年(1595年),秀吉将丰臣秀次流放到高野山,并最终赐死。丰臣秀次的支持者,如前野长康等人,也被迫切腹自尽。这一系列行动的原因复杂,一方面可能是为了消除潜在的政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确保年幼的次子丰臣秀赖能够顺利继承家业。
九、晚年
庆长三年(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因病在伏见城逝世。临终前,秀吉深知自己的幼子丰臣秀赖(とよとみひでより)尚未成年,无法独自承担治理国家的重任,因此他精心安排了五大老辅佐秀赖,以确保丰臣政权能够延续。这五大老分别是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宇喜多秀家、毛利辉元和上杉景胜。秀吉的这一安排旨在通过合议制度来平衡各方势力,尤其是抑制德川家康的崛起,以维护丰臣家的统治地位。
秀吉去世后,五大老和五奉行(石田三成、增田长盛、前田玄以、长束正家和浅野长政)迅速行动,确保国内局势的稳定。特别是石田三成,作为五奉行之首,负责处理秀吉去世后的各项事务。为了防止消息泄露引发混乱,石田三成和其他奉行们隐瞒了秀吉的死讯,继续指挥入侵朝鲜的日军与明朝议和,并逐步撤军。这场战争对日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不仅削弱了丰臣家的实力,还为德川家康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尽管秀吉在临终前做了周密的安排,但五大老之间的权力平衡很快被打破。德川家康在五大老中最具影响力,他的势力逐渐增强,开始与其他四位老臣产生分歧。前田利家作为秀吉的忠实支持者,原本是制衡德川家康的关键人物,但他在庆长四年(1599年)去世,使得德川家康的势力更加无人能制。
随着前田利家的去世,丰臣家内部的权力斗争变得更加激烈。石田三成作为五奉行之首,开始与德川家康对立,双方各自笼络势力。石田三成主张维护丰臣家的统治,而德川家康则希望掌握更多权力。这种对立最终导致了两大阵营的形成:东军以德川家康为首,西军以毛利辉元为首。
庆长五年(1600年),两军在关原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史称关原合战。在这场战役中,德川家康的东军凭借精良的准备和战略优势,最终击败了毛利辉元的西军。关原合战的胜利不仅巩固了德川家康的地位,也为他后来建立江户幕府奠定了基础。
关原合战后,德川家康的势力达到了顶峰。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正式建立了江户幕府。这一任命标志着丰臣家的统治正式结束,德川家康成为日本新的统治者。丰臣家的势力逐渐衰落,最终在庆长十九年(1614年)至庆长二十年(1615年)的大坂冬之阵和大坂夏之阵中被彻底消灭。这两场战役中,德川家康的军队彻底摧毁了丰臣家的最后抵抗,丰臣秀赖自杀,丰臣家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