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追光使者百科 > 第129章 况青天 正义之光照亮苏州(第1页)

第129章 况青天 正义之光照亮苏州(第1页)

况钟(1383年-1442年)江西靖安县人。

永乐四年(1406年)况钟踏上仕途,任礼部仪制司主事,当时他23岁。况钟幼时聪颖好学,对书法很感兴趣且写的一手好字,秉心方直,律己清严,习知礼仪,处事明敏。

他原本可能会走科举获取功名之路,但在永乐四年,县令俞益看中了他的才能,挑选他担任书吏。

永乐十二年,况钟书吏期满九年,按例应允给赴京考职。时任礼部尚书的吕震与俞益相友善,俞益竭力推荐况钟,历陈他的贤能。恰巧吕震将扈从朱棣北巡,需简选属员,与况钟交谈后,对他大为器重。

永乐十三年春,况钟以其才识优长,被录为六品礼部仪制司主事。况钟书吏起家,能被皇帝直接任命为正六品的官员,可见他很得成祖朱棣的赏识。在任职期间,他更加勤于职守,在重大典礼的安排筹划方面表现出色,得到朝官的赏识。

此外,明朝实行“三途并用”的选官制度,举荐也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况钟能力超群,又遇到了俞益、吕震等伯乐的举荐,使他有机会从小吏成为官员。

宣德五年(1430年),况钟被明宣宗朱瞻基特选为苏州知府,在苏州任职长达十三年。

苏州府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历史悠久,春秋时为吴国都城,历经多个朝代变迁。人口也因变迁,洪武四年约194万,万历六年月201万。苏州府地处江南水乡,水资源丰富,水上贸易发达。

在明清时期,苏州府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水系,成为重要的内河贸易枢纽。同时,通过长江、运河等水系与沿海地区相连,也参与了一定规模的海外贸易,其丝绸、茶叶、瓷器等特色商品在国内外市场都有较高的需求和流通。

明朝的时候苏州府是明朝重要的经济城市。交纳赋税最多,负担最重,是全国最为突出的赋税钱粮重地。

其商品生产和加工极为发达,如丝绸、棉布及加工业等。苏州是丝织之府,自明代中期起,丝织业成为其最为重要的手工行业,并形成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关系。苏州还是棉布加工基地,棉布踹染加工在清代集中到苏州城西阊门外上下塘,众多棉布字号在此经营。

此外,苏州也是全国最负盛名的书籍刻印中心,所刻书籍数量众多、质量上乘、装帧精良。

明朝文臣王世贞称苏州为“天下第一繁雄郡邑”。据史料记载,苏州府每年上缴的赋税几乎占全国的10%。明朝统治时期,全国每年征收的粮食大约2600万石左右,而苏州府独自上缴250多万石,上缴的数量是杭州府的近10倍。并且,苏州的人口数量众多,在明清时期属于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苏州的繁荣,主要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带动,使其成为重要的货物集散中心。当时有“凡四方难得之货,靡所不有,下财货莫不盛于苏州”的说法。其经济的繁荣也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东南财富,姑苏最重;东南水利,姑苏最要;东南人士,姑苏最盛”等描述。

况钟在苏州知府任上政绩显着,他破的案件主要是在苏州府管辖的七个县等地。

况钟在苏州府连任三任,在正统五年(1440年),他九年任期已满,之后两万多人联名上书挽留,促使朝廷最终撤回新知府的任命,提升况钟为按察使,让他以按察使的官衔和正三品的俸禄待遇,继任苏州知府的职务。

况钟到任之初,假装不懂政务,按照属吏的意思办事,暗中考察他们。几天后,他召集群吏,宣布他们的罪行,并处死了情节严重的人,还裁撤了平庸无能和贪污的官员。通过整治,扭转了苏州府的坏风气,使吏治逐渐清明。

-况钟上奏请求减免官田租,经过多次力争,得到宣宗批准,减去官田租七十二万一千六百石,荒田租十五万石,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况钟组织疏浚河道,还命人将圩田改小,圩旁开水渠与河道相通,减少了苏州地区的旱涝灾情。

前任知府遗留了许多案件,囚犯多死于监禁。况钟上任后,一个县一个县地轮流审问案件,不到一年,处理了一千一百二十余名轻重囚犯,使吏不敢为奸,民无冤抑。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况太守断死孩儿》,就赞扬他断案如神。

况钟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他对苏州府的学校进行扩建,亲自选择审定教材;对贫穷的读书人给予接济,有才学的向朝廷推荐,这里面有个故事。

邹亮,学识渊博、文采出众,但因门第卑贱长期得不到朝廷任用,数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终日闭门苦读。偶然间,他从朋友处听闻新任知府况钟当众严惩奸吏的事迹,心生涟漪,写了一首诗托人转赠况钟。

况钟看后非常高兴,连读几遍,觉得此诗文风清新脱俗,且透露着报效朝廷的志向,对邹亮心生爱慕。

第二天,况钟便找到邹亮的住处,邹亮开门后发现面前站着的是苏州知府况钟,喜出望外,感慨其礼贤下士之举。两人不拘泥于礼节,促膝长谈达半日之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