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追光使者百科 > 第137章 昆曲的起源到传承(第1页)

第137章 昆曲的起源到传承(第1页)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元末明初形成“昆山腔”,嘉靖年间经魏良辅等人革新形成“水磨调”,至此昆曲成型。

万历年间是昆曲发展的重要阶段,涌现出大量优秀剧本,演出也非常繁荣。代表人物有魏良辅、汤显祖等。

昆曲舞台表演常用的乐器有笛、笙、箫、三弦、琵琶等。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唱腔、身段、舞蹈等,使其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许多文人墨客参与,扩大了昆曲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朝廷曾颁布法令,禁止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这条法令的颁出,对杂剧造成了致命的打击,昆曲便在此时悄然生长。

王学左派打破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昆曲从思想大解放中寻找再次挺进的契机,它渐渐地从边陲小镇进入政治中心,这便是昆曲发展的又一转折点。昆曲以其优美的唱腔、丰富的表演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和追捧。

万历皇帝后期沉迷于个人享乐,在后宫与众多女子寻欢作乐。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追求珍奇异宝、沉迷于酒食宴乐等。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许多教师因俸禄微薄而放弃教职,转而投身文学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队伍和作品类型。

由于万历皇帝对戏曲的喜爱,昆曲在宫廷和民间都受到了重视。昆曲的优美旋律和精致表演形式,成为了当时社会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良辅等人对昆曲的改革创新,使其在音乐、唱腔和表演上更加完善,吸引了众多观众。昆曲的发展也为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技巧对后来的京剧等剧种产生了深远影响。

汤显祖(1550年—1616年),江西临川(今抚州市)人。出身于书香门第,14岁进学,21岁中举。不仅古文诗词颇精,还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

汤显祖的仕途坎坷,曾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因拒绝宰相张居正的延揽而屡次落第。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张居正去世后第二年,33岁才考中进士。踏上了仕途,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等职。

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上《论辅臣科臣疏》批评朝政,被贬至广东徐闻县典史添注,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他弃官归里,此时48岁的他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汤显祖在戏曲方面成就颇高,被誉为“中国戏圣”和“东方莎士比亚”。其“临川四梦”包括《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紫钗记》约载1587年完成,取材于唐人蒋防传奇小说《霍小玉传》讲述了邪恶权臣对李、霍二人感情的强势破坏,批判了当朝腐朽勾结的邪恶势力,同时也表达了对“情至”的褒扬。

《紫钗记》是汤显祖“临川四梦”第一梦,创作完成后受关注程度相对较低,其选本传播甚至在清代出现了上百年断档。在近现代《紫钗记》作为汤显祖的早期重要作品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并被改编为了粤剧、昆剧、赣剧等剧种。

《牡丹亭》完成于1598年,是临川四梦的第二梦。

这部剧讲述了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下,内心却充满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她受《诗经》中“关关雎鸠”的触动,在游园后梦到与岭南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幽会,从此相思成疾,最终香消玉殒。

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观中,拾得杜丽娘的自画像,与她的鬼魂相恋。后来杜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结为夫妻,但杜宝却不承认婚事。最后柳梦梅高中状元,在皇帝的做主下,杜丽娘和柳梦梅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深刻地展示了人的自然本性与封建社会道德的冲突,被翻译成英、德、日等多国文字广泛传播。

历史上对《牡丹亭》的评价颇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等。

民间刊刻技术发达,商业出版兴盛,重刊出版经久不衰。清代也未对其大规模禁毁,基本没有受到清末动乱的过分冲击,流传过程较为顺畅。

《南柯记》约1600年问世,取材于唐传奇《南柯太守传》。它以梦境写人生,以虚幻写现实,通过淳于棼梦入蝼蚁之槐安国的故事,揭露了朝廷的骄奢淫逸、文人的奉承献媚等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具有深刻的讽世意义。这种以梦喻世的手法,在古代文学中是比较独特的。虽然写的是蝼蚁世界,但人物的行为举动均依据人情之常,借此深刻、形象地比喻和影射现实社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邯郸记》成于1601年,取材于唐人沈既济的传奇《枕中记》。“黄粱一梦”这个美妙而又充满哲理的词汇就出自《邯郸记》。卢生在吕洞宾给予的瓷枕上沉沉睡去,梦中经历了娶妻生子、考取功名、官场沉浮,享尽荣华富贵,仿佛度过了漫长而精彩的一生。然而,当他从梦中醒来,才惊觉这一切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梦境,就如同煮熟一锅黄粱饭的短暂时间里所做的一场大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