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追光者的原称 > 第124章 朱棣五次亲征蒙古(第1页)

第124章 朱棣五次亲征蒙古(第1页)

1407年,朱棣成功收复安南。安南古称交趾,自秦汉至唐末一直是中国的郡县。

明朝初期,安南发生内乱,权臣篡位。明成祖朱棣派遣大军出征,经过一系列战斗,最终成功收复安南,将其重新纳入明朝的直接管辖范围,加强了明朝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尊严。

紧接着第二年,公元1408年,明成祖朱棣下令设立奴尔干都司,其治所位于黑龙江下游东岸靠近入海口的特林地区。

奴儿干都司设置的官职主要有都指挥使、同知、佥事等。朱棣派遣了亦失哈等官员负责管理奴儿干都司。

朱棣设立奴尔干都司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和治理,巩固边疆防御,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其管辖区域涵盖了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包括今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以及外兴安岭以北的地区,具体城市有特林、庙街、囊哈尔卫等地。

人口涵盖了包括女真、鄂温克、达斡尔等众多民族。广袤的土地包括肥沃的农田、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原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

组建和统领当地的卫所军队,在重要的关隘和战略要地设置军事据点,派遣士兵驻守,应对外敌入侵。

奴儿干都司巩固了明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明确了地区的主权,促进交流与融合,加强了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团结,推动经济发,贸易往来,使得东北地区的资源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保障了边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这些布局都做好之后,朱棣进行5次亲征蒙古,朱棣第一次亲征蒙古是在公元1410年,当时朱棣50岁,公元1410年,亲征蒙古鞑靼部。鞑靼部当时主要在今蒙古东部一带活动。

鞑靼是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其族称最早见于732年。唐朝时是北方部落之一,回鹘汗国衰败后成为蒙古高原主体居民。辽时为属部,常反叛。尽时与之敌对。

元朝灭亡后,北元政权退回蒙古高原,包含部分元朝皇室和贵族在蒙古高原重新组织势力。其构成较为复杂,包含众多部落和势力。鞑靼经常骚扰明朝边境。鞑靼内部局势混乱,时而向明朝表示归顺,时而又反叛,朱棣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保证边境的安定,彰显明朝的强大威风,于是决定亲自出征鞑靼。

此次亲征,历时约五个月,带了约五十万军队,随行大臣将领有淇国公丘福、同安侯火真等。出征前精心筹备,准备了充足的粮草和精良的兵器。

这期间经历了多场战役,其中关键的一战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爆发。

朱棣采用分进合击的战略,将大军分为数路,相互配合。他先派出先锋部队侦察敌军动向,而后指挥主力部队迅速出击。

朱棣充分发挥明军的装备优势,以骑兵冲击鞑靼军的阵营,同时利用步兵巩固阵线,弓箭手远程压制。最终,明军在斡难河一带大败鞑靼部,鞑靼部首领阿鲁台率领残部仓惶逃窜。

此次极大提升了明朝在北方的统治政权。虽未直接将鞑靼部的活动区域纳入明朝版图,但沉重打击了鞑靼部的实力,使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轻易侵犯明朝边境,为明朝边境带来了相对的安宁。

朱棣54岁,第二次亲征蒙古,永乐十二年(1414年)军队五十万人出征,随驾重臣名将有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等。此次亲征历时约三个月。

瓦剌的兵力大概只有三万多人。不过,这次战争明军打得很艰难,双方的伤亡情况差不多。

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朱棣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先以小股部队佯败,吸引瓦剌军追击,然后埋伏在两侧的主力部队突然杀出,形成包围之势。

朱棣指挥炮兵部队对瓦剌军进行火力压制,打乱其阵型。一举击溃瓦剌军。瓦剌部首领马哈木遭受重创,瓦剌部的势力被大大削弱。

朱棣第二次亲征蒙古之后于公元1417年,在西北设立了哈密卫。哈密卫是明朝在西域地区设置的一个军事机构和行政单位。

哈密位于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明朝设置哈密卫,旨在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控,维护西北地区的稳定与安全。

哈密卫的设立,有利于明朝对西域地区的贸易往来进行管理和监督,同时,它也保障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交通顺畅,为明朝的边疆治理和国家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朱棣62岁,第三次亲征蒙古,公元1422年。

这次亲征,朱棣面临蒙古部落的阿鲁台部行踪不定,难以捉摸,导致明军多次追击都未能成功捕捉到其主力进行决战。而且补给线漫长,后勤保障面临巨大压力。

朱棣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果断的决策,积极调整策略,解决了部分补给问题。

他采用分兵多路的办法,试图寻找敌军主力,但最终还是未能与阿鲁台部展开大规模的正面交锋。敌方的阿鲁台部实力仍存,且善于游击战术,总是避免与明军正面对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