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S追光者 > 第106章 元朝戏曲风华(第1页)

第106章 元朝戏曲风华(第1页)

元朝,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在这个时期,科举长期停摆,众多文人志士的仕途被阻断,直至元仁宗时科举才重新开启。

就在这漫长的科举中断时期,许多文人纷纷投身戏曲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推动了元朝戏曲的蓬勃繁荣。

关汉卿出生于金末,约1220年,医户家庭,祖先曾供职于金代太医院。他早年在家乡成长,之后离家赴京,并往来于开封和洛阳之间。

中年以后,关汉卿长期定居大都。当时的大都演艺活动繁华,城中有“书会”,以他为核心的“玉京书会”颇为着名。

玉京书会是元杂剧作家在大都(今北京)建立的一个创作组织。

书会里的作家被称为才人,他们大都是沦落都市、谋生无路之人,因而为勾栏、瓦舍的各种演唱技艺写作唱词、话本或杂剧。其成员有被称为“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的关汉卿,他是这书会的领袖人物;还有白朴、杨显之、赵公辅、岳伯川、赵子祥等。

这些作家社会地位不高,比较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同情他们的遭遇,其创作往往通过勾揽艺人演出,因此能以较为平等的态度对待艺人。例如关汉卿与朱帘秀,白朴与天然秀,杨显之与顺时秀,都在文学创作与舞台演出中建立了友谊。

书会才人的创作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与勾栏艺人合作,如马致远与花李郎、红字李二合写《黄粱梦》,孔文卿与杨驹儿合写《东窗事犯》,杨显之因善于为艺人的演出本加工,还被称为“杨补丁”;二是在书会内部有竞赛,关汉卿被称为“捻杂剧班头”,马致远被称为“战文场曲状元”,睢景臣以《高祖还乡》套曲压倒扬州的作者,便是明显的事例。

玉京书会创作最盛时期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当时元朝统一中国已20多年,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渐趋繁荣。

与玉京书会同时在大都活动的还有元贞书会,它拥有杂剧作家马致远、李时中和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等人。元代中叶以后,在杭州还有武林书会的组织。但这时元杂剧的演出与创作都已渐趋衰落,其成就无法与关汉卿、白朴等作家相比。

关汉卿结交众多戏剧家和演员,与歌妓的交往使他深入接触社会底层,创作出以妓女为主角的诸多作品。

晚年,关汉卿离开大都南下游历,路线经由河北、山西、河南,进入两湖地区,东行至杭州。

他在杭州写下《杭州景》套曲,结识朱帘秀。约在此时,关汉卿曾写过套曲《南吕·一枝花·赠朱帘秀》赠予她。当时朱帘秀已经委身(可能还是被霸占)于一个道士。在这套散曲中,关汉卿通过对珠帘的吟咏来委婉地表达对朱帘秀的感情。

朱帘秀在元代杂剧演员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元代后辈艺人尊称她为“朱娘娘”。其姿容姝丽,杂剧表演技艺精湛,受到许多名公文士的推崇。

杭州古杭社为关汉卿的《单刀会》出书。八十多岁时,关汉卿自杭州乘船沿古运河北返祁州,同行者有杨显之、费君祥等,因妻早亡,由儿子陪伴。

他晚年,代表作《窦娥冤》据考是在晚年甚至去世前完成。关汉卿卒于(约公元1320年)死后葬于祁州伍仁村。享年90岁左右

关汉卿一生创作六十多种杂剧,现存18种,如《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等,散曲现存七十六篇。他的剧作奠定了元杂剧繁荣发展的基础,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被评为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他一生辛勤笔耕,创作了六十多部杂剧,成就斐然。其代表作《窦娥冤》上演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据详尽的史料记载,仅仅在大都这一个地方,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就上演了数百场,每一场都是座无虚席、场场爆满。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极其悲惨的故事:窦娥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婚后不久丈夫去世,她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却不幸被地痞张驴儿父子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窦娥坚决不从。

张驴儿恼羞成怒,在汤里下毒意图害死窦娥的婆婆,结果却意外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反而诬陷窦娥杀人,昏庸的官府屈打成招,判处窦娥死刑。

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证明自己的清白。最终,这些誓愿一一应验。

《窦娥冤》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以及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引起了无数观众的强烈共鸣,累计的观众人数达到了数万人之多。

此外,他还有《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作品以生动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马致远的《汉宫秋》,该剧改编自昭君出塞的故事,把汉元帝写成对王昭君有着深厚爱情的人物,借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悲剧,批判了统治者的软弱无能。创作于马致远晚年,具体年份不详,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尖锐的社会现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