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追光者的历史背景介绍 > 第81章 安史之乱(第2页)

第81章 安史之乱(第2页)

随着路途的延伸,粮食和水逐渐匮乏,士兵们的怨言越来越多。终于,他们逃到了马嵬坡。

此时的马嵬坡,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士兵们停下脚步,不愿再前行,他们认为杨贵妃的存在是导致国家衰败的根源,强烈要求玄宗赐死杨贵妃。

李隆基心如刀绞,他深知杨贵妃无辜,可面对愤怒的士兵,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奈和恐惧。

杨贵妃从马车中走出,她的身姿依然婀娜,但眼神中却充满了绝望和坦然。她望着李隆基,凄然一笑,说道:“陛下,臣妾愿以死平息众怒,保陛下周全。”

李隆基泪如雨下,想要阻止却又无能为力。

士兵们步步紧逼,李隆基在痛苦的挣扎中,最终无奈地下达了赐死杨贵妃的命令。

白绫高悬,杨贵妃从容赴死。她的生命如同凋零的花朵,在这乱世中悄然消逝。

李隆基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人离去,却无法改变这残酷的结局。他的灵魂仿佛在那一刻被抽空,只剩下一具空洞的躯壳。

李隆基继续在逃亡的路上艰难前行。一路上,他风餐露宿,身心饱受折磨。

途中,他不断回忆起与杨贵妃的过往点滴,心中悔恨交加。曾经的繁华与荣耀已如过眼云烟,如今只剩下无尽的凄凉与孤独。

所到之处,皆是战乱后的惨状,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这一幕幕更加深了他内心的痛苦和自责。

李隆基终于抵达成都。虽然暂时获得了喘息之机,但他的精神状态已大不如前,整日沉浸在对过去的悔恨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中。

公元757年,随着唐军逐渐收复失地,李隆基得以返回长安。此时的他已成为太上皇,被儿子唐肃宗李亨软禁在宫中。

失去了权力的李隆基,在宫中过着形单影只的生活。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阿谀奉承之人早已不见踪影,只有无尽的寂寞与冷落相伴。

公元762年,78岁的李隆基在忧郁和悔恨中结束了他波折的一生。

公元757年,安禄山的野心与残暴已让他众叛亲离。加之病痛的折磨使他性情愈发乖戾暴躁。

他对下属和儿子们动辄打骂责罚,毫不留情,这让身边的人对他充满了恐惧和怨恨。安庆绪,作为安禄山的儿子,深感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生怕哪一天就会被安禄山无情处置。

严庄,安禄山的心腹谋士,也因安禄山的喜怒无常而时常遭受羞辱。于是,安庆绪与严庄等人暗中勾结。

安庆绪带领着亲信士兵悄悄潜入,严庄则在外围把控局势。当安禄山察觉到时,已经为时已晚。安庆绪等人毫不留情地对安禄山痛下杀手,结束了他的生命。

这场内部血腥政变,使其陷入更加混乱的局面。安禄山的死亡让叛军失去了核心的领导人物。

安庆绪继位后,他缺乏安禄山的权威和谋略,无法有效地整合内部力量。各个将领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和资源,互相倾轧,勾心斗角。

同时,安庆绪在军事指挥上也能力不足,战略决策频频失误,导致叛军的战斗力逐渐下降。

唐军抓住了这个机会,乘胜追击。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率领唐军士气高昂,作战勇猛,相继收复了长安和洛阳,极大地扭转了战局,给叛军以沉重的打击。

尽管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息,但安禄山的死亡标志着叛军的由盛转衰。这场持续多年的战乱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无数城池化为废墟,田园荒芜,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给唐朝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人口大量减少,百姓流离失所,繁华都市洛阳、长安等在战火中破败不堪。众多典籍被焚毁,文人四处逃亡,教育停滞,文化传承遭受重创。农田荒芜,商业凋敝,物价飞涨,经济陷入崩溃。

中央权威被严重削弱,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再听从中央号令。

唐朝统治者图力挽狂澜,唐宪宗改革两税法、唐武宗打击藩镇等,但终究无法恢复唐朝昔日的辉煌。

此后,唐朝内部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不断,外部边患频仍,在重重困境中逐渐走向灭亡。

这场动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唐朝的生命力并未就此熄灭。在经历这场浩劫之后,唐朝的统治者和民众开始反思,努力寻求重建和复兴的道路。

喜欢历史追光者请大家收藏:(www。cwzww。com)历史追光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