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中国古代历史自强不息的人物 > 第319章 醇亲王奕譞 晚清政坛的幕后推手(第1页)

第319章 醇亲王奕譞 晚清政坛的幕后推手(第1页)

一、青年时期

爱新觉罗·奕譞的青年时期正值清朝内外交困、国力衰退之时。生于1840年的他,在道光帝的众多皇子中并不起眼,直到咸丰帝即位,他才逐渐步入政治舞台的核心。道光三十年(1850年),刚即位的咸丰帝封奕譞为醇郡王,这标志着他正式进入了清朝的贵族行列。

咸丰九年(1859年),奕譞被赐予府邸,开始了独立生活,但咸丰帝仍然允许他留在宫廷内活动,显示出对这位年轻亲王的特别关照。然而,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这一年,咸丰帝去世,留下了年幼的同治帝作为新的君主,而权力真空引发了一场宫廷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恭亲王奕?与慈禧太后联手,计划发动政变以清除辅政的顾命八大臣。奕譞在这个时候担任了正黄旗汉军都统,并被任命为步军统领,从而掌握了北京城的卫戍部队,这是政变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安排,奕譞确保了军队的支持,并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成功地在九月三十日发动了辛酉政变,逮捕并处决了反对势力的核心成员。

政变成功后,奕譞因其在事件中的重要作用而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极大信任与重用。他先后被授予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理神机营等要职,成为慈禧巩固权力的重要助手。这些职位不仅象征着极高的荣誉,也赋予了他实质性的军事和行政权力。

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获得了亲王衔,标志着其地位进一步提升。随后的几年里,他继续活跃于朝廷之中,尤其是在教育同治帝方面发挥了作用,被任命为弘德殿行走,负责监督同治帝的学习情况。然而,随着同治帝逐渐成年并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开始亲政,奕譞的部分职责被解除,但他仍然保持了醇亲王的尊贵身份,并继续在朝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任职军机

光绪元年(1875年),当同治帝不幸去世后,奕譞向两宫太后提出了辞职请求。他在奏折中表达了对同治帝的深切怀念以及自身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希望能够退出朝政。然而,两宫太后并未接受他的辞职申请,只是暂时解除了他的一些职务,并且继续让他负责菩陀峪陵工的事务。这表明奕譞虽然暂时退出了一线政务,但仍保留了其在皇家事务中的重要性。

光绪二年(1876年),随着光绪帝在毓庆宫入学,慈禧太后指派奕譞照料光绪帝的学习与生活,这给了奕譞更多与自己儿子相处的时间。奕譞在这一时期的谦逊态度赢得了慈禧的好感,也为他日后重返政坛奠定了基础。

到了光绪五年(1879年),奕譞得到了额外的经济奖励——双份俸禄,这体现了慈禧太后对他工作的认可和支持。随着时间的推移,奕譞在朝中的地位越发稳固。

光绪十年(1884年)是奕譞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恭亲王奕?被罢免了军机大臣的职务,而礼亲王世铎接替了他的位置。慈禧太后明确指示,遇到重大决策时,礼亲王必须与奕譞协商。此时,法国入侵越南的事件正给清政府带来压力,奕譞参与了对法作战的决策过程,最终清军取得胜利,迫使法国茹费里内阁倒台。在此期间,奕譞还提出了建立海军衙门的想法,以加强中国的海防力量。

光绪十一年(1885年),奕譞被任命为总理节制沿海水师的大臣,这标志着他在晚清海军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他与李鸿章等官员共同负责北洋海军的筹建工作,这是一项旨在提升中国海军实力的重大举措。

次年,即光绪十二年(1886年),奕譞受命巡视北洋水师。此次巡视不仅检视了海军的训练情况,还包括了视察新建的船坞、炮台以及水师学堂。奕譞回国后,向朝廷汇报了巡视结果,并为将士们请功,同时建议慈禧太后为大沽海神庙题写匾额,以此激励士气。

在光绪帝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奕譞始终关注着朝政的发展,并在适当的时候向慈禧太后提出合理的建议。他主张在光绪帝亲政之前,由慈禧太后继续执掌朝纲,直至皇帝成熟足以独自处理政务为止。慈禧太后听取了奕譞的意见,继续维持了她的统治地位。

三、光绪亲政

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月,随着光绪帝逐渐长大成人,他开始亲政,这意味着他开始承担起处理国家日常政务的责任。同年四月,慈禧太后颁布谕旨,准备为光绪帝举行大婚典礼,并强调要遵循节俭原则。作为慈禧太后信任的重臣,奕譞被指定负责监察大婚筹备工作,确保一切按照规定进行。

到了光绪十四年(1888年)九月,奕譞向慈禧太后上奏,提议将太平湖赐第视为光绪帝的发祥地,并请求将其升格为宫殿。这一建议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认可,并随即颁发谕旨,另赐府第,并拨款十万两白银用于修缮治理。此举不仅彰显了光绪帝的地位,也反映了慈禧太后对奕譞意见的重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光绪帝的大婚礼成,这是一场极为隆重的仪式,不仅象征着光绪帝婚姻生活的开始,更标志着他作为帝王身份的确立。为了庆祝这一盛事,慈禧太后赏赐了光绪帝一把金桃皮鞘威服刀,并给予六万两白银作为贺礼。同时,奕譞的几个儿子也因此得到了晋升:载沣被封为镇国公,载洵被封为辅国公,载涛则被赐予头品顶戴和孔雀翎。这一系列的封赏不仅提升了奕譞家族的社会地位,也显示了慈禧太后对其家族的格外恩宠。

紧接着,同年二月,河道总督吴大澄秘密上奏,引用高宗皇帝御批的《通鉴辑览》中的观点,建议朝廷应为光绪帝的亲生父亲奕譞制定一个适当的尊号,并给予相应的礼仪待遇。这一提议实际上是要求提高奕譞的地位,使之与光绪帝的帝王身份相匹配。这样的建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因为它涉及到皇室内部的关系调整,但同时也反映出奕譞在朝中的影响力。

到了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月,为庆祝光绪帝二十岁生日,朝廷增加了护卫人员的数量,并授予载涛二等镇国将军的头衔。

四、晚年

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醇亲王奕譞突然染病,病情来势汹汹,很快就恶化到了危急的程度。得知消息后,光绪帝十分关切,亲自前往醇王府邸探视,表达了对奕譞病情的高度关注。然而,即便得到了最好的医疗照顾,奕譞的病情并未好转,最终在短时间内离世,享年五十一岁。

奕譞的去世对于当时的清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慈禧太后闻讯后立即前往祭奠,表达了对这位忠诚臣子的深切哀悼。光绪帝同样亲临现场,这不仅是对奕譞生前贡献的认可,也是对其家族的一种尊敬。在奕譞去世后,朝廷给予了他极高的荣誉,将其称号定为“皇帝本身考”,这一称号的确定是基于乾隆皇帝曾经的御批,体现了对奕譞身份的尊重和肯定。此外,奕譞的谥号被定为“贤”,这一谥号不仅彰显了他一生的品德与贡献,还意味着他将享有配享太庙的荣耀,与历代先贤一同受到后人的祭祀。

奕譞去世后,其第五子载沣承袭了醇亲王的爵位,而他的孙子溥仪后来成为了清朝的末代皇帝。奕譞的去世虽然使得清廷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但他的家族依然在晚清乃至民国初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光绪十八年(1892年),奕譞的灵柩最终安葬在北京西山妙高峰,这里是他长眠之地,也是他一生荣耀的最后见证。葬礼规模宏大,体现了朝廷对他的尊重与纪念。葬礼的具体细节虽未详述,但可以想见,作为一位曾经在晚清政坛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其葬礼必定庄严肃穆,吸引了大量朝臣及民众的关注。奕譞去世后,其家族的影响力并未减弱。宣统皇帝即位后,奕譞的称号被进一步确定为“皇帝本生祖考”。

喜欢古代历史着名人物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