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渝看了看李教帮着写的讲稿,继续道:“从钱叔的日记中不难看出当时的情况多么紧迫。与其他编制健全的作战部队不同,他们这支临时组建的队伍,大多是交通系统的技术干部和工人,物资严重匮乏,人员配置不齐,没有作战经验,条件非常艰苦。
钱叔认为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于是一边行军一边跟部队的技术干部学习。到临阵前的12月7号、8号,他就学会了工程技术人员用几年才学会的业务知识,已经能协助中队长精心策划如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从雷管炸药到一锹一镐……
因为部队是临时组建的,没司务长,中队的伙食和装备也归他这个文书管。他留给我们的与其说是日记,不如说是账本。上级配发了哪些工具,队里采购了多少工具,每天伙食费花了多少钱,一笔一笔,记得清清楚楚。并且花多少钱,每天吃多少粮食,都要精打细算。
他们就是这样精神饱满地精打细算,斗志昂扬地挨冻忍饥,一路唱着战歌向鸭绿江挺进的。1950年12月9日下午,他们中队作为先遣部队跨过了冰封的鸭绿江。
我不知道他们跨江的画面是不是‘雄赳赳气昂昂’,只知道日记里记载着他过江时背着测量工具、带着干粮。我也不知道他们走的是冰河,还是桥梁。我以前什么都不懂,都没仔细问问他,现在想问也问不成了。”
余向前比韩渝更歉疚,以前在老沿江派出所时他只是把老钱当作一个烧饭的退休职工,从未想过老钱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更没问过老钱当兵时候的事。
钱书记感慨万千,下意识回头看了一眼,确认武装部干事正举着小摄像机拍摄,再次看向韩渝。
“那一天日记的页眉处,钱叔只写了‘打前站过江’五个字。一反常态,字迹潦草,想必他肯定累坏了。”
韩渝看了看讲稿,哽咽着说:“过了江就是战场,踏入朝鲜的第一天钱叔便投入了抢修战斗。他在12月10号的日记中写道‘妙香山浮桥不够宽’,‘新兴洞桥被炸成两段’。
1950年11月30日,钱叔在进入朝鲜的第三天,就在日记本上做了规划,‘工程主要是开山,首先要克服急弯、视距加宽、保持宽度和悬崖甚多。第二步是避车洞……
哪条路要修多长,哪条道要加多宽,需要多少吨炸药,勘察有哪些困难,如何保障安全……从钱叔的日记上可以看出,他虽然不是干部,但他所做的工作跟志愿军指挥员没什么两样。”
余向前感慨地说:“那时候识字的人少,部队文书相当于半个干部。”
钱书记深以为然:“是啊,换作别的部队,说不定早提干了。”
“钱叔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主要负责勘察、设计、施工和协助指导员负责中队后勤,虽不曾跟敌人面对面刺刀见红,但曾多次跟死神擦肩而过。”
韩渝再次擦了擦眼泪,看着躺在鲜花中的老钱遗体道:“一次筑路遇敌机轰炸,部队躲进山洞,敌机向洞内扫射,一颗子弹打到洞壁又弹过来,一个战士推开了钱叔,却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件事成为了钱叔永远的痛。
一年冬天大雪封山,钱叔所在的中队连夜接到抢修命令。为防止敌军发现,不能开车灯。道路湿滑,不幸翻车……钱叔负伤,又有一位战友牺牲。
1951年夏天,他们正在朝鲜老乡家睡觉,敌机突然来袭。欺负我方没有高射炮,飞的很低,低到躺在炕上的钱叔透过支起的窗户,能看清飞行员的眼睛。一梭子扫射,来不及躲避,他身边一左一右的战友都中弹身亡,他能生还纯属侥幸。
修桥需要圆木,运木却艰险重重。敌人利用空中绝对优势,不光对桥梁狂轰滥炸,也对河道进行火力封锁。刚开始放运木排,损失惨重,不仅排毁,更有伤亡。
钱叔急中生智,改变战术,他带着会游泳的战士潜在木排下面,或将木排化整为零,迷惑敌人以为是无主漂流木,进而成功在朝鲜的礼成江上放排70华里,及时完成运输线上紧急的修桥任务,钱叔也因此立功。
1952年初,部队已推进到‘三八线’以南,他们和敌阵犬牙交错,安静的时候甚至能听到对方说话。敌人近在咫尺,他那双拿惯了钢笔、标尺、仪器、钢钎和铁镐的手都拿起了枪,一边战斗一边撤退,几度差点被包围。他随部队撤下来在日记上写的第一句话就是‘差点儿回不来’……”
韩渝说完老钱抗美援朝的事,又说起老钱在老沿江派出所照顾自己和小鱼的点点滴滴。
韩向柠哭了,玉珍哭了。
余向前、老章、张均彦和蒋晓军等人都流泪了,小鱼的父母更是哭得像泪人。
老吴同志被感动的难以自抑,跟殡仪馆工作人员找来笔墨纸砚,挥毫泼墨,现场作诗:
置笔从戎驰战场,工程帷幄志昂扬。
敌机掷弹修桥险,大雪封山筑路忙。
铁血男儿何惧死,钢铁战士不言伤。
锦旗高挂阖家庆,晚辈英雄共奖章!
小鱼代表全家接过老吴同志的墨宝,随即上台致感谢词。
紧接着,张均彦带领众人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然后请余主任和钱书记带领众人排队绕着老钱的遗体转了一圈,最后一次瞻仰老钱的遗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