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宋士成 > 第35章 出使(第1页)

第35章 出使(第1页)

湿热的海风之中,礼成港的天气让人凉爽无比,不过比起来,大宋北地的干热倒是好受一些,毕竟,没有这里这么潮湿。

海船进入礼成港口,沿着礼成江一路东北而上,然后缓缓靠岸。

黄师舜站在甲板上,看着江外滩上云集的船只,熙熙攘攘的渡口,衣衫褴褛的苦力和船工,远处模糊的房屋群,还是原来破旧不堪的样子。

“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高丽,我又来了!”

只不过,以前是以商贾的身份,现在却是两河的外交官员。

礼成港,高丽王朝的第一大港,水陆交通的枢纽,商贾云集。由于其位于高丽王城开城西南,因而也是繁华无比。

大宋到高丽,有两条海路。北路由山东登州出航,渡过黄海到达朝鲜大同江口的椒岛,再往南航行,到达开京附近的礼成江口。

南路,由浙江明州出航,往东北航行,到达朝鲜黑山岛,再往北航行,经过朝鲜半岛西南海岸的各岛屿,最后到达礼成江口。

大宋与高丽之间的北方航线,登州——礼成江口,因为经常受到辽国的威胁,北宋中页之后,两国间的航路,由北到南,主要是利用南方航线,明州——礼成江口。

自此以后,大宋东南沿海成为宋朝对外贸易的中心而日益繁荣,在广州、杭州、泉州、明州等主要地点,大宋朝廷都先后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距离高丽较近的泉州、明州等地的商人,纷纷居住在高丽,光是高丽的王城开城,就有华商数百,有些还当上了高丽的官员。

“黄兄,这高丽也就如此,这里虽是王城,却连明州也不如,就更不用说大名府和太原城了。”

施宜生毕竟第一次到高丽,还存有那么一丝新鲜感。

黄师舜点了点头,接上道:“高丽国小,屡遭战事,民生凋敝。相比于两河,确实是要落后许多。”

施宜生看了看船上叽叽喳喳,正在兴奋观望周围的部下,靠近了黄师舜,低声道:

“黄兄,也不知道相公怎么想的,这高丽贫瘠之地,相公为何要……”

“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黄师舜朗朗上口,字字读来,掷地有声。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遣职方郎中陈大德出使高丽,途中遇到大量汉人,被夹道围观。“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陈大德回来后,将所见告之唐太宗。”

施宜生博览群书,对这些典籍自然了然于胸,跟着接了下去。

“高丽本四郡地耳,吾发卒数万攻辽东,彼必倾国救之,别遣舟师出东莱,自海道趋平壤,水陆合势,取之不难。”

他沉声说道,语气也是大了起来。

“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箕子,汉时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今乃不臣列为外域,故先帝欲征之久矣。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魏、晋以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相公是要告诸众人,他此举,是要效唐太宗之故事,为子孙后代,排除忧难啊!”

二人都是欣然,显然也为王松的豪情壮志所感染。

高丽所占据的朝鲜半岛,本就是中华故地。战国时,燕国占据辽东。汉武帝时,在朝鲜半岛设立四郡,当时的高句丽仅为汉朝的一个县。一直到西晋时,这一地区都是中国的郡县。五胡十六国时期,高句丽乘中原动荡之机,侵占了这些地方。

新罗借助唐朝完成了朝鲜半岛中南部的统一,8世纪后期以后,新罗同其宗主国唐朝一样,陷入内乱与衰落的窘境。9世纪末,新罗爆发起义,统治土崩瓦解。弓裔和甄萱分别建立了高句丽和百济,与在金城一隅之地苟延残喘的新罗形成鼎立之势,史称“后三国”。

高丽王朝的开国之君——王建就是出身开城的豪族。王建发动兵变,一统朝鲜半岛,自为君主,国号高丽,从而建立了高丽王朝。

只不过,高丽王氏到了王楷这一代,战乱频繁,官吏腐败无能、横征暴敛、剥地括民,而官府对百姓有如虎豹,不唯实、不唯民、只唯上。如此吏治,也难免乱事频发。

“黄兄,将来有一日,我军一定能拿下高丽之地,不遗后世忧也!”

“施兄,慎言!”

黄师舜面色大变,低声劝道,眼光扫向周围,幸亏无人助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